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7月20日讯(记者 杨涛 通讯员 王雄)近日,患前臂广泛肌间血管瘤5年的10岁男孩翰翰(化名),经坪山区妇幼保健院多学科联动成功切除肿瘤物,在家长陪同下顺利出院。
据翰翰妈妈介绍,“5年前发现翰翰右手掌处有点肿,看着没明显异样,按着也不疼,家里人也就没太在意。随着年龄增长,肿物未消退,并且有增大迹象,我们才到医院诊查。医生做了MRI检查后怀疑是血管瘤,且已发展到腕部以上手臂。为了安全彻底根治,老家医生推荐我们张镟博士。”
在坪山区妇幼保健院,医生初步诊断后,通过3D可视化重建及彩超检查,发现患儿右手掌侧皮下(大鱼际肌旁)及右前臂(近腕关节掌侧屈肌腱间区)均有可见大片状结节状、迂曲状软组织样密度影,部分融合呈团状,而且病灶呈持续不均匀强化;彩超提示存在相对粗大的动脉供应。
明确病情后,小儿外科立即启动多学科联动机制(MDT),与功能科、放射科、麻醉科等会诊,并将在外进修小儿骨科的医生请回来,共同为翰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手术结束后,家长首先让孩子动动手指头,看到孩子手指灵活自如,家长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确实,这个手术比较特殊的点就在于此,由于手部血管、肌腱、神经多、密,肿瘤侵犯面积大,分层多,且多数紧邻血管、神经,大多存在肌肉内,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孩子手掌活动功能。”翰翰的主管医生李丹丽表示。
该院小儿外科主任张镟博士表示,“这个手术只是三级手术,但是医院首次借助3D可视化重建检查精确查找血管瘤边界,体现出医院对血管瘤的综合诊治能力。这也是我们区域小儿外科学科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亚专业。”
据了解,肌间血管瘤是位于肌肉内呈弥漫性生长的特殊血管瘤之一,位置深,不容易被发现,多数因为局部肿大、肢体不对称或疼痛等就医。今年年初,团队还挖除了一大小约12cm的三角肌内血管瘤。而对于普通血管瘤,其实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以头面部、颈部多见,属于先天性脉管发育畸形,发生率约为1.1%-2.6%。
如何快速识别婴幼儿血管瘤?坪山区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专家总结了一套识别血管瘤“四步曲”:一看:看见皮肤鲜红色肿物,状如草莓。二摸:触摸皮肤温度增高。三按:按压后红色稍褪,松手后复红。四观:观察有生长增大趋势。
为提高家长对血管瘤的认识及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该院小儿外科联合儿童保健科、各社康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多次科普讲座和义诊。
据悉,该院小儿外科团队是广东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目前也是深圳东部唯一可以提供小儿外科专科服务的团队,成员有教授1名,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分别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小儿外科学习、工作经历,能够救治食管闭锁、十二指肠闭锁、肠闭锁、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环状胰腺、胆总管囊肿、巨结肠、梅克尔憩室、肛门直肠畸形、肾积水、尿道下裂、隐睾、阴茎下弯等先天性结构畸形患儿。
近3年来,该院小儿外科运用口服药物、外用药物、手术切除、药物注射、高频电凝等多手段综合治疗法,个体化收治500多例血管瘤患儿,专业的诊断及治疗为患儿消除了病痛,解除了家长烦恼,获得家长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1例通过口服药物治疗右下肢皮肤获得完整保存的婴幼儿血管瘤
小儿外科门诊常设专家门诊、儿童男科门诊、包皮门诊、小儿腹股沟疝门诊、尿频门诊,尿流率门诊、血管瘤门诊、便秘门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