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情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曾树松老师与我父亲王瑞璜同时从湖南师范学院分配到湘西投身于教育事业,从黔阳师范到怀化师专再升级为怀化学院,他俩在这所学院奉献了大好年华。同样直爽的个性也让他们成为终生的同事和好友。
我的家乡是山区,建校时师专就在群山环绕之中。崇山峻岭绵延着青黛沉静,苍松翠柏巍然耸立,野花闲草漫山遍野,伙伴们全撒丫在山间欢跑。尽管身处城市,但我是山里长大的孩子。山中的自然风貌是我们的第一课堂,山上的野葱、茶泡、椿芽提供给我们应有尽有的美味,在山中自由自在的纯净里我们成长。山的博大精深教会了我们包容,山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摇篮和乐园。成年后我自嘲身上为何带有一种女性难得的野气和率性,反思后得出这应当是山岭文化在我身上打下的烙印。
父亲常常带着儿时的我漫步于乡间山野,那里经常看到曾树松老师写生的身影,他作品里最多的也是各种各样的山景:北方的山粗犷挺拔,而家乡的山浓郁苍翠,如同一块浓郁得无法化开的碧玉,特别是春天,满山油菜绚丽绽放的场景如同一幅美丽的油画。也只有油彩才能勾画出山景斑斓灿烂的画面。因为曾老师的画,很小时,我便能感知到油画无穷的魅力。
当年,怀化学院是地处湘西门户唯一一所高等学府,美术系实力非常不俗,曾涌现出易图境、禹海亮等在艺术及市场都游刃有余的国画艺术家。众所周知,油画和雕塑一样,源于西洋艺术,要想脱颖而出,比国画这种国粹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相对于他们,曾老师显得尤为低调。少年时代去他家,他都是作画状态抑或谈论艺术。他作画时严峻的表情让我们对他敬畏有加,但是每次画面那明亮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形象又让我喜悦不已,他的敬业和扎实让我始终以崇拜的眼光仰望着这位湖南油画界的前辈。他也以个人艺术上始终如一的付出跻身于怀化师专第一批教授的行列,其作品屡获奖项并为杭州市政府收藏。
上世纪90年代,曾树松老师举办了平生第一次画展,母亲与我来到怀化博物馆时,学生们的欢呼已然远去,偌大的展厅只有一幅幅熟悉的家乡风情,自然风光在油彩中充满活力。我静静地把一束野花放在一幅山景作品之前,芬芳的气息让我至今都可以感受到那种对于山的敬意。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