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襄文化盛宴!这场全国高峰论坛在深圳坪山举办
来源:深圳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3-12-11 20:18
坪山新闻网
分享:

深圳新闻网2023年12月11日讯 (记者 曹园芳 程熙)12月9日-10日,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实践全国高峰论坛(以下简称“首届论坛”)在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成功举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施克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孙邦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漆永祥,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教授张学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雷艳红,对外经贸大学文学系主任赵运涛,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幼儿教育导读》杂志社社长、主编熊志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副编审南钢,《中华英才》(半月刊)社高级编辑范丽庆,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副部长韩旭等200余位来自全国大中小学的主要负责人、教师,以及深圳市坪山区领导、坪山区教育局负责人等出席了论坛,同时线上直播累计吸引了6.7万人次观看。论坛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金滢坤主持。

大咖云集,首届论坛形式丰富多样

开幕式上,孙邦华在致辞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教育结合,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与推广必须与中小学实践相结合——进入中小学,从小抓起。他表示,北京师范大学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术研究卓有成效,希望能与全国各地中小学,包括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密切合作,合力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路径。

高端、广泛、深入是首届论坛的三大特点。坪山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安国强表示,此次论坛是一场致力于探索实践路径,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也是一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反思、传承,发扬光大的历史时刻。他表示,坪山高级中学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形成了一大批显著教学成果,“弘扬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结合社会需求、立足本土特色,通过创新实践的方法,推动弘扬传统文化效果最大化。”

首届论坛设置了主题报告、实践报告、教学展示、教学论坛,以及圆桌高峰论坛等环节。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围绕如何理解传统文化教育观、探寻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之路、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展示等话题进行分享与展示。

主题报告引热议,专家齐聚共话教育发展

论坛现场,漆永祥首先作题为《从中国文化上的经典看汉语学习与写作》的主题报告。报告中,漆永祥通过重点介绍我国文化经典“四书”“五经”“史部书”等类别经典书籍的地位与价值,剖析了传承文化经典的必要性。他呼吁广大教育者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共同努力,尤其是语文老师应努力挽回“语文优势”,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践行者,“对传统教学方法与学习背景不应全盘否定,应该积极吸收形成个人经验。”

“古人为何重视教育(即教育功能)”“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教育怎样培养人?”在施克灿题为《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的主题报告中,他引用先秦、宋明等时期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古代教育家的教师观,由浅入深地回答了教育的三大核心问题。各古代优秀教育家的教师观跃然纸上,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方法差异一目了然,让现场教育同行受益颇丰。

张学强以“先秦教育家是如何理解学习的”为题,深度剖析了孔子、孟子等教育家的多元化、多面向教育观念,探讨立足当下社会,思考、学习先秦教育观的方法和价值。以典为证,鞭辟入里。张学强总结出先秦教育观呈现的多重教育特点,即:“重‘学’观念是先秦教育思想最富生命力的因素”“学习本质上成为一种超越性的追求意义的活动”“以‘为己之学’作为学习的价值取向”“学习含有读书、识人、观物与行事等多种方式”等。

雷艳红带来了题为《知识领导力的提升路径与方法——以中小学校长为中心》的主题报告,她立足大学教育研究与一线教学经验,巧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案例,用原创性理论,重构了知识的传授方式、知识的阐释和知识的创新学习方法等,对中小学教育者提高知识领导力大有裨益。

实践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在实践报告分享环节,安国强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小学来说,是应有之义、使命之托和融道之境。他围绕“从陇右到岭表: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客家到南粤:不尽长江滚滚流;从校长到学生:唯有源头活水来”三个方面讲述了他在坪山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管理与实践。他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每个人、每所学校、每个集体的底色和自信,更是全民族的风骨和力量,让中小学始终沐浴在传统文化的和风细雨中,教育会更加润泽宜人,未来会更加繁花似锦。

湖南师大附小校长李晓玲作《立足中小学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报告。李晓玲介绍了其学校探索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实践路径,包含在课程建设中因地制宜地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和在活动育人中轰轰烈烈地举行。通过阐释湖南师大附小在落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她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圳市中山小学校长曾宇宁以《习性教育,立德树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实践》为题,生动、具体展示了习性教育的思想内涵与实践举措,探讨了中山小学的习性教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正高级、特级教师寇永升作题为《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南菁经验》实践报告,他表示,南菁高级中学主要从三大方面开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是坚持鼓励学生从课桌走上舞台,在活动中综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课程构建上,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三是学校定期组织研学旅行,积极为学生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校长梅越平分享了以“未来从传统出发——初级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为题的报告。他通过阐释“玉、德”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美好品质,引出中山中学立足校本特色,开展“玉德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他指出,围绕“玉德教育”,中山中学从玉美文化建设、玉匠之师建设、国学课程建设等方面厚植师生传统文化情怀与传统优秀品质。

有温度、有亮度、有方向,课例展示获专家赞赏

“诗是语言的炼金术,可以把平凡的生活点缀成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论坛活动中,来自坪山区中山小学的程月老师,坪山高级中学的王运发老师、李姣云老师,坪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的朱思婕老师分别带来了题为《节气里的中国》《诗词里的中国》《世遗里的中国》《世界里的中国》的展示课。

在针对展示课进行专家点评时,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陈霞表示,短短的十五分钟课堂展示凝聚了老师和学生们诸多心血和精力。师生表现近乎完美,课堂进展尤为顺利。她提到,评判教学课程一般从几个纬度出发,包括文化自信、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节气里的中国》《诗词里的中国》这两堂课程都具备启迪一种新学习方法的作用。

“好的老师、好的课堂对启发学生志趣的作用非凡。”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学院副教授黄阿莎认为,四节课堂实践都采用了同一个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许多学生都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她强调教育的理念必须触达到学生的心,让学生对知识有所理解的同时有所共鸣。

在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高天明看来,四个课程实践都是有温度、有亮度、有方向的实践展示。四节课程实践展示不仅彰显了学科特点,融合了未来世界的跨学科教育发展趋势,老师们不仅教学素养出众,而且平易近人,这就是走进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爱的课堂。课堂有温度,老师才有高度,学生有热度,老师才有深度。

营造浓厚传统文化氛围,促进国学经典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圆桌高峰论坛环节,《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副编审南钢、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副校长李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系主任赵运涛、西北师大附中副校长孙小春、兰州一中校长助理兼分校校长金世佩、深圳大学国学院特聘研究员祝安顺、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教师霍琳、白银市第十中学教研主任牛恒等专家、学者围绕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推进文化建设,重塑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现代文明进行了讨论,为如何用新技术新途径更好地传承、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意见与建议。

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与文化研究院和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天津市塘沽一中、白银市第十中学、广西百色市德保高中6所学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各学校、单位将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促进国学经典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热烈的掌声中,论坛组织方发布了《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实践全国高峰论坛倡议书》,倡议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传播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同时,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博士工作站也正式揭牌。

据悉,首届论坛以“探索实践路径 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历史文化研究院主办,深圳市坪山区高级中学承办,《中国教师》杂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家庭教育导读》杂志、河南国悦文旅有限公司协办。

(以上照片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杨涛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安卓版)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苹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