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需求在哪,党组织作用发挥到哪——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坪山实践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日期:2021-03-17 09:43
分享: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创新思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从坪山高新区挂牌到成为全市生物医药发展核心区,从坪山文化聚落精彩“绽放”到地铁14、16号线动工开建……近年来,坪山区实现了多方位的跨越奋进,城区吸引力、承载力不断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的利益诉求?怎样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强化源头治理?

持续推动民生诉求“一网通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民生诉求系统”改革延伸到基层最末梢;推行“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模式,探索党建引领住宅小区治理;构建房地产市场“三全”监管体系,保障市民“住有宜居”……坪山积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力求从源头上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与诉求,不断探索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高水平基层治理,交出了一份亮点满满的“坪山答卷”。

“滑指解忧”推动源头治理

如何从源头上解决民生诉求,是一道“以民为本”的新时代考题。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坪山区从2017年开始,按照“小切口、深层次、渐进式”的思路系统布局,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科技应用为支撑,持续开展四轮民生诉求改革,打造了“一站式”公共服务和诉求受理平台。2019年,该项改革荣获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最佳案例”。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该项改革不仅让市民的合理诉求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同时推动了政府部门提升服务,明晰职责。”坪山区委书记陶永欣表示,民生诉求受理平台通过对事件进行统计分析,还为政府科学高效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进一步推动了源头治理和智慧治理。

改革之难,难在“突破固化的藩篱”。而坪山民生诉求改革,瞄准的却正是政府部门处置事件流程、分拨、协同、时限等职责的一系列机制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我们首先把151个线上民生诉求受理渠道,整合为主推微信端的‘@坪山’入口,让居民反映问题只需‘手指滑动’,不再为‘找谁投诉’而发愁。”坪山区政数局局长胡锴说,随后通过全面统一全区事件分级分类标准,形成了19大类1285小类的《“一网统管”职责清单》。

记者看到,在这份清单上,每一个小类都明确了处置责任主体、法律依据,而且都有处置时限要求和处置标准,杜绝了部门单位“踢皮球”现象。同时,坪山区通过多轮时限压缩,逐步建立热点问题“秒回”等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首办负责制”,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建立“提醒函”预警制度,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2020年,坪山进一步将“民生诉求系统”延伸到社区,推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民生诉求系统”改革,把基层治理“一网统管”和党群服务“一站通办”有机融合,让社区工作人员直接对接群众诉求,把全部事项纳入流程进行分拨办理,社区不再兜底负责。此举不但提高了群众诉求办理效率,更有效减轻了社区压力,形成线上系统和线下阵地互补共促的治理体系,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三全”监管保障住有宜居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一栋栋住宅大楼拔地而起,在高楼林立的背后,房地产市场却也存在着一些乱象。如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涉房地产领域信访投诉主要分为房屋质量、买卖合同纠纷等八个类别,涉及规划、施工、销售、验收等多个环节。”坪山区住建局局长刘守明表示,按照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坪山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监管流程和体制机制,推出了房地产市场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三全”监管体系。

全过程,指的是全程管控,进一步规范房地产领域的规划、用地、建设、验收、销售和产权登记等行为,关口前移,将管控重点提前至项目前期规划、方案设计等环节,堵塞监管漏洞,消弭潜在风险。

全方位,指的是加强统筹,及时响应,建立住房建设、信访维稳、卫生健康、规土监察、住房保障、市场监管、生态环保、规划、教育、交通以及产业主管部门等通力协作、分工明晰的房地产综合治理体系。

全覆盖,指的是全面纳管、分类监管,实现城市更新、土地整备、“招拍挂”和合作建房等住宅项目以及商业、办公、研发用房等产业类项目“应管尽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机构、经纪人员等相关企业和个人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

截至目前,坪山已完成15个房地产项目的合同审查及样板房公证,梳理风险点305个,完成25个项目信息公示,开展房地产市场各类专项巡查102次,现场要求完成整改35次,形成了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三大平台”提升小区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能不能落地“最后一公里”,事关人民群众的最切身利益。

物业管理不到位,矛盾纠纷多发,党支部指导业委会改选,并依法更换物业,一个月招标,15天完成新老物业交接,探讨出台小区《议事规则》《管理规约》。去年以来,该小区居民投诉下降53%,实现了由乱到治的精彩蝶变。

这是坪山区实施“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治理新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坪山区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即把支部建在小区,将党支部打造成核心引领平台、业委会打造成居民自治平台、物业服务企业打造成日常服务平台。“三大平台”同向发力,系统构建了“最后一公里”治理新格局。

为了让党支部成为小区治理“主心骨”,坪山从小区党员中精心培养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热情的居民担任党支部书记和委员,精准组建党员楼栋长、义工队、妇女微家、新闻发言人等团队和功能党小组,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小区治理优势。

依托党支部核心引领平台,推动党支部书记担任业委会主任及党支部、业委会班子交叉任职,全程指导和监督业委会用好财务收支、考评奖惩等核心权力,确保业委会精准高效履职,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与此同时,由党支部督促物业服务企业规范内部管理、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品质,依法信息公开,常态化开展“党建+”活动,引入政府、社会资源参与小区治理,形成了系统集成、协调共治的小区治理生态。

“目前全区已入伙的物业小区成立了党支部39个,构建和完善了‘街道—社区—小区’三级治理体系。”坪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高云说,接下来将推动更多的资源、服务和管理下沉,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原标题:《群众需求在哪,党组织作用发挥到哪——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坪山实践》

编辑:邱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