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将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 再次聚焦破除“五唯”顽疾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1-03 17:42
坪山新闻网
分享:

央视新闻2020年11月3日讯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等明确要求。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印发《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拟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

学科评估,是指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

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

《方案》明确,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四维度评价体系。其中,在学质量突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代表性成果,注重学生参与度和贡献度;毕业质量坚持整体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质量相结合,注重用人单位评价。

避免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

本轮学科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上,以破除“五唯”顽疾为突破口。强调注重多元评价,采取多维方法。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采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规定代表作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着力扭转“SCI至上”局面。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客观证据的专家融合评价方法,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

不设置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专利数等指标

在评估整体导向上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强化质量,淡化数量,不设置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专利数等指标,突出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成果。强化学科对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更加强调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与智库作用,自然科学学科更加强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教育部将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有效抑制人才无序流动

就学科评估如何有效抑制人才无序流动的问题,学位中心负责人表示,学科评估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在抑制人才无序流动方面打出了“组合拳”。

扭转过度看重“帽子”的不良倾向

《方案》对教师队伍评价进行改革。评价教师队伍采用“队伍结构质量和代表性骨干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按学科方向列举代表性骨干教师,不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称号栏目,不统计人才“帽子”数量,扭转过度看重“帽子”的不良倾向。

教师成果不随人走

教师成果严格按产权单位认定、不随人走,对于引进人才在原单位取得的成果,不在新单位统计使用。

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和指导研究生情况作为重要观测点

强化教师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职责的评价导向,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和指导研究生情况作为重要观测点,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避免产生通过大规模聘用“专职科研人员”专攻科研指标、忽视人才培养的不良倾向。

同时,关注骨干教师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和授课情况,供专家评价参考。

教育部将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首次实施“全程无纸化”报送

教育部学位中心将于近期向全国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发出《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邀请函》,正式启动评估工作。符合参评条件的单位自愿提出申请。

提升数据可靠性和评价科学性

《方案》优化了参评规则,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生态优化,确保跨学科成果合理使用。同时完善信息填报标准,加大信息公示力度,创新信息审核机制,提升智能核查水平,建立违规惩戒机制,进一步提高评估信息可靠性。对于因数据填报失实而被删除的数据,不得再进行补报或调整到其他学科;对于弄虚作假行为,视其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和处理。

有效提高专家评价质量

本轮学科评估将适度扩大专家数量。每位专家仅评审部分指标,保证评价“精度”和“深度”,提高评价针对性和保密性。研制专家评价指南,统一评价标准。优化调查问卷设计,充分运用“融合评价”,进一步提升专家评价和问卷调查的科学性。

切实减轻学校负担

此外,本轮学科评估还将通过构建“公共数据与学校填报相结合”的数据获取模式,提升评估信息平台智能化水平,以及首次实施“全程无纸化”报送,评审工作全部通过网络开展等方式,切实减轻学校负担,减少对高校正常办学的干扰。(总台央视记者潘虹旭)


编辑:邱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