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速度”到“中国高度”——深圳特区启示录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8-27 10:00
坪山新闻网
分享:

激情燃烧,敢闯敢试——40年来,深圳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杀出了一条血路,也闯出了一条新路,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深圳,福田,平安金融中心。站在每秒攀升10米的电梯中,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飞机起飞的拉升感——快!

从这座深圳第一高楼的116层俯瞰,莲花山绿意盎然,深南大道车流不息……

快,远不止于一部电梯。40年来,借助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深圳插上发展的翅膀,实现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嬗变。

今天的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已从1979年的1.97亿元升至2019年的2.69万亿元,增长近1.4万倍,年均增长21.6%;平均每平方公里有8.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7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拥有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深投控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近300家。

只有认清过往的艰难困苦,才能读懂今日的玉汝于成。

在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上,一张照片让许多人驻足——照片里,深圳宝安沙头角的妇女约好时间跟逃港的丈夫、亲人隔河喊话、互诉思念之情的情景,当时俗称为“界河会”。

深圳龙岗区南岭村原村支部书记张伟基年过七旬,回忆起那段岁月,依然激动得难以安坐。“跟我同龄的基本都逃了,农忙时插秧的人手都没了,逃港路上许多家庭妻离子散、生离死别。”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

当时的外电惊叹:“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40年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深圳以符合国情的改革实践,证明中国道路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

特区之特,贵在“拓荒”——

这里,敲响了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出口工业区……40年来,深圳创出约一千个“国内第一”。一次次“深圳突破”,变成一次次“中国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深圳传遍神州。

特区之特,重在“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特区不特”的政策之忧,到21世纪之初“被谁抛弃”的瓶颈之困,再到十年前“难以为继”的资源之虑,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深圳把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作为不变的追求。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说,从建立之初,深圳的改革开放就被赋予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一特色,形成了在统筹兼顾原则下坚持特区使命、敢于突破既有经验的“深圳模式”,而这也正是中国道路取得伟大成功的逻辑起点。

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设立后,1984年,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1988年,海南改制为省并划定为经济特区;1990年,浦东开发……

人民至上,共同逐梦——40载改革开放壮阔历程,深圳烙刻下鲜明的“中国之治”印记,在这座“奇迹之城”,无数普通人的“深圳梦”正汇聚成为更加宏伟壮丽的“中国梦”

在深圳,一座“六角大楼”里,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正酝酿着新的梦想。

从生产电池,到制造电动车,再到推出“云轨”,以及今年年初转产口罩,针对行业痛点、人民所盼、市场需求,改革创新已成为比亚迪的企业“基因”。

从1995年下海创业,王传福在深圳逐梦已25个春秋。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王传福说,“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

这是一块“逐梦未来”的改革开放高地,制度与科技创新迸发的强劲能量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40年来,千万心怀梦想、渴望美好生活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深圳特区,让深圳成为极富创造力的多元城市。

1982年,深圳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招工,郑艳萍等几百名年轻姑娘成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

“我要向你们鞠躬!”2007年,郑艳萍等凯达姐妹登门探望曾任蛇口工业区负责人的袁庚,90岁的袁庚取下帽子,向第一代打工妹深深鞠躬,向特区建设者致敬。

这是深圳尊崇建设者的缩影。1984年,深圳市委大院门前为深圳的拓荒者立起“拓荒牛”铜雕;2008年,深圳建起“劳务工博物馆”。

编辑:邱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