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防群治】共创无疫小区,坪山这四个社区这样做
来源:坪山发布
发布日期:2020-03-09 16:40
分享:

深圳新闻网坪山讯 日前,为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守护共同家园,深圳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康家园·无疫小区”创建活动,提出每个社区要创建一个以上示范“无疫小区”。

坪山区坪山街道下辖四个社区按照市、区、街道工作部署要求,纷纷“亮招”,积极响应区“四+”模式有序开展十项行动,动员广大市民群众深入推进“健康家园·无疫小区”创建工作,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坪山社区:从创建“无疫小区”上升到创建“无疫社区”

“我们4个城中村居民小组一个不落,抓疫情防控同时,共同努力,齐创建‘无疫小区’,相互进行监督,”坪山街道坪山社区主要负责人表示。

坪山社区下辖以城中村聚集为主,在这个环境下坪山社区党委决定在4个居民小组同时开展“无疫小区”创建活动,同时铺开,共同防疫,将创建“无疫小区”上升到创建“无疫社区”的高度来要求自己。

坪山社区结合“无疫小区”创建的要求,最快速度遴选出“疫中有爱、护您前行”坪山社区关爱老年人及弱势群体防护物资采购项目,给社区60周岁以上常住老人群体、低保户、优抚残协对象、微心愿关爱人员发放防疫物资,覆盖人群达311人。

创建“无疫小区”的4个居民小组更是自发开展捐款活动,发扬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发动居民群众踊跃捐款献爱心,合计收到捐款总额六万余元。

三洋湖居民小组将捐款活动放在疫情防控一线志愿服务点,居民通过现场捐款、微信捐款等形式,短短两天时间收到了82位居民群众的46166元及党支部7名党员的1100元爱心捐款。

和平社区:以签名践承诺拒绝食用野味

“黄果坜小区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开展禁食野味有关宣传动员活动,在入口处设立‘拒绝野味从我做起’的签名墙,号召广大居民以签名的方式立誓言、践承诺,强化居民拒绝野味的决心,累计签名人数超过100人次。”该小区居民李先生说道。

位于坪山区坪山街道和平社区的黄果坜小区引导群众以签名践承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是坪山街道推进打造“健康家园.无疫小区”的一个生动实践。

抗疫时期,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战斗员”,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黄果坜小区补齐分类投放设施,严格落实垃圾分类及小区消杀清洁工作,推进提升家园环境。在该小区内,有的党员志愿者手持扫帚、垃圾袋,在小区的公共场所进行清洁卫生;有的对小区堆积如山的快递进行分拣、分门户做好标记,采取上门送快递“无接触”方式服务,服务小区居民。

如何扫除盲区让小区消杀清洁实现全覆盖?

设立废弃口罩投放点2处,对废弃口罩实行集中分类管理。聘请专业公司每日开展专项消杀,同时充分发动党员先锋及社区居民自治力量,组织社区居民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居家大扫除工作,引导群众增强清洁意识。

六和社区:积极营造和谐邻里氛围

为隔离人员派送“爱心包”,提供代买菜、送快递、倒垃圾等生活服务,通过24小时热线为业主答疑解惑……在坪山街道六和社区大东城小区内,邻里之间的温暖正在蔓延。

大东城小区组成以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力量为主的爱心服务专班,持续营造关爱和帮扶居家隔离人员的氛围,从心理上消除对此类“四类人员”的成见,发动居民与邻为友、守望相助,构建邻里和谐。

为感谢物业保安、党员志愿者为防疫作出的努力和付出,花园小区工作组还开展了向一线站岗执勤人员送爱心姜茶、汤圆、防护物资等慰问活动,将关怀送到一线。

在小区党组织的充分发动和影响下,有未返深的党员业主在老家组织年轻人参与当地疫情防控,或为小区居民寄来口罩、免洗消毒液等防护物资。还有小区业主主动为工作人员和群众中因疫情耽搁理发的男同志免费理发,以实际行动参与防疫斗争。

六联社区:推动早日回归常态生活

坪山街道六联社区的福昌小区福昌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郑耿涛号召支部党员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卡口广播、防疫温馨提示、海报、宣传栏、标语宣传的全覆盖。

六联社区下辖福昌小区作为坪山街道“城中村”防疫工作示范点,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积极行动创建“无疫小区”。

在“三小场所平安复工”行动中,福昌居委鼓励引导涉及民生刚需的餐馆、理发店等复工复产,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将三小场所复工咨询热线公布到每个门店,让门店主随时找得到组织咨询复产复产相关问题。同时督促已复工复产的三小场所落实主体责任,落实员工体温检测、消杀、开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等。

六联社区党委还号召福昌居委会党支部组织党员积极加入防疫志愿服务,充分利用“战疫先锋”微信小程序,发动小区党员通过参与防疫斗争志愿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小区党员张云通加入了小区检疫卡口执勤,为居民群众测温、登记信息、送快递等志愿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六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利用网上交流平台,根据居民需求链接书法、国画、瑜伽、舞蹈等线上直播课程,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编辑:郑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