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多台胞在深工作生活 听3位台湾人讲述他们眼中的深圳
来源:深圳晚报
发布日期:2017-12-06 09:49
坪山新闻网
分享:

5 万多台胞在深工作生活 听 3 位台湾人讲述他们眼中的深圳

2017 年 12 月 1 日至 6 日,第一届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总决赛在深圳举行。这是两岸交流 30 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圳和台湾交流日益多元化的缩影。

据了解,从 1982 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深圳起,至今深圳已累计引进台资企业超过 6000 家,台资企业出口约占全市出口总额的 1/5,全市实际利用台资 76.51 亿美元,在深圳外商投资中仅次于港资居第二位。

1987 年,第一位回大陆探亲的台胞,从深圳罗湖口岸入境,目前每年经深圳出入境台胞 220 万人次,约占全大陆 1/4,而在深圳居住的台胞及其家属有 5 万多人,其中,在深圳中小学就学的台湾学生超过 1000 人。此外,来自台湾的创客、创业青年也成为深圳这座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2015 年,第一家 " 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 落户深圳中芬设计园;2016 年," 深圳赛格众创空间 " 成为深圳市第二个 " 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深圳市在台商联谊会挂牌设立企业人才服务站,积极吸引台湾青年来深创业。

在首届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总决赛举行期间,本报记者寻访了在深圳生活、工作、学习的 3 位台湾人,听他们分享与深圳的故事。

企业家卢政群:深圳市场环境透明规范

12 月 2 日早晨,在深圳经商 26 年的台湾人卢政群带着 40 多个小学生,从光明新区赶到位于南山区的龙珠中学,观看第一届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总决赛。

▲卢政群

卢政群在光明新区公明李松蓢工业区开办了一家橡胶制品厂。棒球是他在台湾上小学时就喜欢的运动,在深圳,他除了担任深圳台商协会光明联谊会会长一职外,还牵线搭桥把台湾的棒球教练引进到光明的学校。" 以前台湾和深圳的交流主要是经济贸易,现在扩展到了文化和体育等多方面。" 卢政群说,来深圳 26 年,他见证了深圳高速发展的过程,也见证了深圳、台湾两地交流日益频繁和多元的过程。

1991 年,因为在台湾的客户转移到大陆发展,26 岁的卢政群也随父亲来到深圳发展,首站选在公明。起初,他在深圳、东莞等城市以及其他城市拉业务。" 那时,无论是深圳市内还是与周边城市,交通都没有现在这么方便。" 卢政群记得,那时他去广州黄埔,得花 4 个多小时。

以深圳为起点,在全国各地闯荡 5 年后,卢政群于 1996 年决定把未来的事业重心放在深圳——在公明买地建厂,做他的老本行,生产经营橡胶添加剂,客户包括国内外知名鞋业品牌。" 当时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会继续推行,深圳潜力很大。" 此后 20 余年的奋斗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没错。" 创业之初,我们营业额是 1000 多万,今年能达到 1.8 亿。" 卢政群告诉记者。

卢政群说,在深圳的台商所涉足的产业包罗万象,也不断有后来者涌入。有时,他也会跟后来者分享这些年来在深圳的创业体会。" 深圳算得出的成本高,地价、人工成本以及制度化成本高,但是算不出的成本低,因为整个市场环境比较透明、规范。" 卢政群认为,对于企业家个体来说,营商环境的透明、规范大有裨益,而这也是深圳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几年,除了继续发展橡胶制品主业外,卢政群也在寻求转型升级,开始涉足生物、餐饮等行业。他依然看好深圳的广阔前景。" 深圳是个很年轻、很包容的城市,发展后劲很足,群聚效应强。"

创客李大维:深圳现在是全世界的创新平台

创客是深圳的城市新名片。2015 年,被誉为 " 中国创客文化教父 " 的台湾人李大维联合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和 " 创客大爆炸 "(由英特尔投资)成立了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推动创客的创新和创业。这一实验室也是深圳首个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授权认证的国际微观装配实验室(FabLab)。

▲李大维

据介绍,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主要包括开放创新中心、创业加速器和 FabLab2.0 研发制造 3 个功能板块,致力于发展、挖掘全球创客项目及产品,研发解决方案来连接大规模生产生态系统和服务于小型硬件创业者;进一步推进深圳在数字智能硬件的开发和生产制造的国际地位,结合新的开源方式和深的开源方式以及深圳现有敏捷制造系统,将深圳打造成为未来智能硬件的 " 硅谷 "。

2017 年 11 月末,李大维在中芬设计园的办公室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在传统概念中,深圳就是一个去生产、找工厂的地方,在他看来,其实不是。" 深圳现在是全世界的创新平台。" 李大维强调。

对于深圳所具备的高度创新活力,李大维既是推动者,也是受益者、见证者。2016 年,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代表深圳获得了 2016 年第十二届国际微观装配实验室全球年会主办权。当年 8 月,来自 80 多个国家、100 多个 Fablab 的近千名创客集中在深圳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创新创业交流,来自非洲、中东、南美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 Fablab,纷纷表达了希望更多了解深圳、学习深圳的想法。

2016 年 " 双创周 ",李大维再次促成举办 " 创客,Fablab,一带一路 " 座谈会,分享秘鲁、西班牙和纳吉利亚的创客和深圳对接的空间,探讨让深圳的开放创新体系成为 " 一带一路 " 建设重要力量的可能。

2016 年 3 月,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承办了由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主办的 " 创客西游 " 项目,安排来自深圳产业界的创客到美国硅谷大公司展开为期三周的深入交流。

" 在硅谷活动期间,一发出与深圳创客对话的邀约,报名非常踊跃,参与活动者对到深圳发展充满了兴趣。" 李大维称,国际创客运动刚刚萌芽,全球创新体系需要深圳力量,而深圳也需要欢迎这群新的创新创业者。

2017 年,李大维所领衔的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联合深圳大学创业学院和深圳大学创业园建设深圳大学创客实验室,推进深圳在创客教育方面的前沿探索,进一步推动深圳智能制造事业发展。

大学生余宣萱:深圳机会更多也更富挑战性

21 岁的台湾女生余宣萱今年在深圳大学读大四。求职季,她收到了深圳一家银行的录用通知,如愿以偿地留在深圳。" 希望未来能够留在深圳工作,这里的工作机会更多,也更富有挑战性。" 她曾如此设想。

▲余宣萱

小学时,不到 10 岁的余宣萱和哥哥随经商的爸妈从台湾新竹移居到深圳。" 我一直在深圳念书,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除了期间有一段时间随着妈妈去四川念书外,基本可以算在深圳长大。" 余宣萱说,在深圳学习、生活 10 多年,她已经很适应也喜欢 " 深圳速度 ",到其他地方反而有点不习惯。

余宣萱感受到的 " 深圳速度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初来深圳时,他们住在龙岗中心城一带,出行虽然有爸爸开车,但因为路网不太发达,即便是到罗湖,也比较费时。" 那时从龙岗到罗湖、福田也没有地铁,像去大商场购物的话,好像只能跑到罗湖的茂业百货。" 余宣萱说,这几年,龙岗变化也很大,家附近的大型商场陆续入驻,而且业态丰富,不只是让人 " 有目的地买 ",这也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在余宣萱看来,深圳作为一线城市,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新的生活方式都会很快被接受,并得到迅速发展。例如,移动支付、共享出行、外卖 O2O 等," 不仅可以叫餐饮外卖,在普通超市买东西也可以叫外卖。"

余宣萱认为,深圳节奏快,对于年轻人来说,随之而来的压力也会比较大。" 压力大,目标高,这也迫使我们成长得更快。" 她在大学所学的是会计专业,想留在深圳工作,除了喜欢这座城市的快节奏、富有挑战性外,还有职业前景的考虑。" 金融业是深圳的支柱产业,我们的机会也多。" 她说,此外,她也爱深圳的洁净空气和美丽大海。朋友聚会,她们也多选择去海边。

记者 胡琼兰

 

编辑:郑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