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战略”推动新区“补短板”“求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要想撑起深圳东进战略“东北门户”的地位,坪山新区还存在着种种的不足,面临不少挑战。包括区域增长极效应有待释放,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需要加快发展;城市化水平亟待提升,公共配套服务需要完善健全;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足,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需要抓紧建设;城市管理、人才结构还不适应新常态下定位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需要,改革创新的系统性、协调性有待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仍然较为繁重。
一个数据非常令人振奋,坪山新区有望在未来5年内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以上,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应该说对坪山新区实现巨变,全面支撑起“东北门户”的地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期间,坪山新区提出了综合交通战略、现代新城战略、新兴产业战略、生态环境战略等“四大战略”,就是找准了坪山新区的发展短板,一方面“补短板”,一方面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发展”。
综合交通战略。开展交通路网建设大会战,百折不挠克瓶颈,建设西联东进的门户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建设大容量交通系统和两横四纵高快速路体系,将坪山站打造成为集高铁、城际轨道、地铁、常规交通于一体的区域门户级轨道枢纽站,全面打通莞深东通道、惠深通道和深惠沿海通道三大交通走廊,构建“10、30、60”交通圈,支持深圳在深莞惠和河源、汕尾乃至粤东、赣南、闽西等更广阔范围发挥集聚辐射功能。建设开放畅达的主次干路网体系,力争实现路网平均密度超过深标低限。打造优先便捷、智能低碳的公共交通体系,强化边界地区公交衔接服务。建设一批区域性物流枢纽和中转集散中心,为产业、资源、人才往来流动提供便利支撑。
现代新城战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加快现代化国际化城区建设,打造别具魅力的深圳东北门户城市功能形象。优化坪山中心区和坑梓中心区规划,通过“整村统筹”等模式加快城市更新,强化坪山站等重点地段设计与地标建筑、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具有现代化视觉形象和特色人文底蕴的中央商务区、特色商圈、文化街区与开放广场,强化城市功能向东辐射。以新深标的中高水平为底线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完善商业设施、产业用房、住宅配套规划布局,建立中心商圈、社区、邻里三级服务体系,强化社会建设优势,吸引人才前来休闲、投资、置业和交流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密切城市管理跨区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土地、资金、人才、要素等资源保障,打造一流城区软实力。
新兴产业战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与智造新城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大项目引进,培育与提升成长型企业,打造特色鲜明的准千亿级、500亿级产业集群。强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创新产业基地。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互联网+”产业升级示范基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智造”模式转型。发展多业态、多层级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消费、转型、创新三者互动。推动旧工业区升级、社区改造与城市更新,打造一批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产业园区。推动深圳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分工,强化向粤东地区辐射能力,助推形成区域特色产业走廊,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深度融合。
生态环境战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强化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匹配深圳东北门户形象的一流宜居城区环境,建设具有都市田园风光的现代化城区。加快坪山河流域等水系治理,实施“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四位一体治水新模式,发挥马峦山等生态资源优势,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加快生态修复,建设海绵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加强环保,建设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全面防治大气、噪声、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提升环境应急和风险管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