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万世居的圣人之光
来源:深圳晚报
发布日期:2015-06-10 08:59
分享:

一座古堡式客家围龙屋

大万世居位于坪山新区坪山墟西南,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占地1.5万平方米,是深圳地区较具规模保存完整的客家围楼之一,1984年被评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万世居所在的地势是东高西低,东有沙墩陂,水流汩汩;南面是岭背龙山;岭北有两个北向的村落;西面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正是开垦良田、勤劳致富的宝地。远处可见打鼓岭余脉,落日余晖,这一地形造成了大万世居的大门背东朝西的独特布局。

大万世居的造型有着浓厚的客家风格,九天十八井的格局。祠堂有三进,分上、中、下厅,还有二天井二厢廊。祠堂后面是一天街,前面是一正方形广场,可容数百人围观舞狮、比武或筑台演戏,体现出客家大户人家的昔日生活。客家人每逢重大节日摆下的几十围大盆菜就在这里开台,重大的集会也在这里举行。

作为曾子后裔,大万世居的牌匾、对联也颇有讲究,“大和保合 万福攸同”是正大门的对联,将“大万”两字镶嵌其中。“大和保合”,取自《易经·乾卦·彖辞》:“保合太和,乃利贞”,保持谐和之意;“万福攸同”,出自《诗经·小雅·采菽》:“乐只君子,万福攸同”,意为家族兴旺,幸福绵长。

明新小学已成往事

大万世居的命名可溯源到《汉书·刘向传》中的“营起邑居,功费大万百余。”古注说:“大万,亿也;大,巨也。”祠堂和中楼等建筑的屋脊是用瓦垂直堆砌而成的。据族人讲是恐后人家业败落时,尚可用于修补漏瓦之屋,可见祖宗用心良苦。大万世居兴建时本来有一个牌楼,1926年,有一个风水先生说这个牌楼风水不好,把牌楼拆掉了。

后来,人们用从牌楼上拆下的材料在围屋外盖了一座学校。建校时,因为材料不够,围屋的居民又拆了牌楼两旁的厢房。1927年,大万世居有了第一座小学堂———明新小学。明新小学是当时坪山较好的学堂,性质与当时的光祖学堂差不多,不过规模要小很多。学校实行的是中西式教育,当时,附近村落的许多小孩都到这里读书。

上世纪80年代,富裕起来的曾氏客家子民陆续搬出围屋,有的还远涉海外。2002年,曾传周最后一位后人搬离了大万世居。每年重要节日,曾氏的子孙仍会回来宗祠祭拜祖先;每当曾氏家族添丁,都必回祠堂点一盏灯,代表着某一支曾姓有了香火。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从大万世居出来的曾姓族人,都会永远记住自己的根。

编辑:郑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