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万世居的圣人之光
来源:深圳晚报
发布日期:2015-06-10 08:59
分享:

位于坪山的大万世居。

清乾隆时期的客家围屋。

深圳新闻网坪山讯 西汉“王莽篡政”后,曾子后裔的大部分举家南迁,清朝迁界令废除之后,曾氏分支曾简辉兄弟二人迁徙到坪山定居,抗日名将曾生将军就是后代之一。简辉公之子、一代名商曾传周创建了大万世居的辉煌家业。

宗圣曾子后裔大义迁居

在客家民系的庞大群体中,有一个很特殊的家族,这就是大圣人曾子的后裔,有幸的是,深圳也有分支。

曾子大名曾参,相传是血脉正宗的炎黄子孙,而曾参和父亲曾点都是万世师表、无冕之王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榜上有名。曾子被绝大多数子孙奉为一派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归于他是孔子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传承人。可以这样说,没有曾子的贡献,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恐怕早就被历史湮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精神性格恐怕就要改写。

常言道,故土难离,父母在不远游,曾子后裔大部分举家南迁的悲壮之举,在当时是不得已而为之。西汉元始五年(公元五年),王莽篡政,宗圣曾子第十五派孙曾据,一向遵循宗圣“爱忠中君,驱邪匡正”遗训,坚决抵制王莽的大逆不道,因为不事其官职而得罪当朝,率领两千余族人,为了维护圣人家族的崇高品节,不事乱臣贼子,宁肯放弃祖祖辈辈生存的故土,离开山东老家南迁。

颠沛流离的客家曾氏

曾据一行人南下渡江,到江西庐陵吉阳乡(今江西南丰县)落脚,从而成为曾氏南迁始祖。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宗圣曾子后代曾仲辉从山东武城老家迁到江西吉阳,其后代几经迁徙,到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为躲避地方动乱,又迁到广东兴宁、长乐(今广东省五华县)。

清朝时为了杜绝沿海居民对郑成功的接济,清政府下令禁海迁界,东南沿海一带的老百姓都被强行赶走。迁界实行20多年,郑成功死了,他的孙子郑克爽投降了大清。海患解除了,天下终于太平,清政府又赶紧招人回这一带耕田过日子,最主要的是要帮助国家屯垦戍边。曾子后裔曾简辉、曾简良兄弟二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坪山的。

不幸的是,曾简良在马峦山上烧炭被老虎吃掉,曾简辉变成一脉单传;有幸的是,简辉公这一支命不该绝,人丁异常兴旺,抗日名将曾生将军就是其中之一。

曾传周开基立业的传奇

大万世居背后隐藏着一世祖曾传周的血泪故事。他年轻时靠牧放鸭乸,给人推独轮车运石灰维持生活,日久略有积蓄,后因好赌致贫,家徒四壁,无奈厚着脸皮跟邻里借钱,被狠狠羞辱了一番。曾传周回家后忍痛砍断右手拇指,立誓戒赌。

曾传周后来做生意发达,在坪山、龙岗、淡水等地开办油糖厂和许多店铺。有钱后的曾传周开始建围屋,时间大约在清代乾隆中期。此后,围屋不断发展扩大,至乾隆五十六年建成,当时曾传周58岁。

据曾氏族谱记载,曾传周敦厚诚实,仗义疏财。乾隆末年,惠州水患,曾传周及其长子曾光斗积极捐纳赈灾,被朝廷分别诰授儒林郎捐职员和捐监生。建大万世居,其所费人力物力财力非同小可,仅大墙就需近5000立方米泥沙灰石。所用石头重者达数十斤上百斤,这些石头都是从几里外的大山陂铜锣潭运来的,工程费时之久,耗资之巨,令人难以想象。

一座古堡式客家围龙屋

大万世居位于坪山新区坪山墟西南,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占地1.5万平方米,是深圳地区较具规模保存完整的客家围楼之一,1984年被评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万世居所在的地势是东高西低,东有沙墩陂,水流汩汩;南面是岭背龙山;岭北有两个北向的村落;西面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正是开垦良田、勤劳致富的宝地。远处可见打鼓岭余脉,落日余晖,这一地形造成了大万世居的大门背东朝西的独特布局。

大万世居的造型有着浓厚的客家风格,九天十八井的格局。祠堂有三进,分上、中、下厅,还有二天井二厢廊。祠堂后面是一天街,前面是一正方形广场,可容数百人围观舞狮、比武或筑台演戏,体现出客家大户人家的昔日生活。客家人每逢重大节日摆下的几十围大盆菜就在这里开台,重大的集会也在这里举行。

作为曾子后裔,大万世居的牌匾、对联也颇有讲究,“大和保合 万福攸同”是正大门的对联,将“大万”两字镶嵌其中。“大和保合”,取自《易经·乾卦·彖辞》:“保合太和,乃利贞”,保持谐和之意;“万福攸同”,出自《诗经·小雅·采菽》:“乐只君子,万福攸同”,意为家族兴旺,幸福绵长。

明新小学已成往事

大万世居的命名可溯源到《汉书·刘向传》中的“营起邑居,功费大万百余。”古注说:“大万,亿也;大,巨也。”祠堂和中楼等建筑的屋脊是用瓦垂直堆砌而成的。据族人讲是恐后人家业败落时,尚可用于修补漏瓦之屋,可见祖宗用心良苦。大万世居兴建时本来有一个牌楼,1926年,有一个风水先生说这个牌楼风水不好,把牌楼拆掉了。

后来,人们用从牌楼上拆下的材料在围屋外盖了一座学校。建校时,因为材料不够,围屋的居民又拆了牌楼两旁的厢房。1927年,大万世居有了第一座小学堂———明新小学。明新小学是当时坪山较好的学堂,性质与当时的光祖学堂差不多,不过规模要小很多。学校实行的是中西式教育,当时,附近村落的许多小孩都到这里读书。

上世纪80年代,富裕起来的曾氏客家子民陆续搬出围屋,有的还远涉海外。2002年,曾传周最后一位后人搬离了大万世居。每年重要节日,曾氏的子孙仍会回来宗祠祭拜祖先;每当曾氏家族添丁,都必回祠堂点一盏灯,代表着某一支曾姓有了香火。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从大万世居出来的曾姓族人,都会永远记住自己的根。

编辑:郑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