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年轻人咋讨生活费? 作家马伯庸在深畅谈历史、阅读与创作
来源:深圳晚报
发布日期:2024-04-28 15:15
坪山新闻网
分享:

深圳新闻网2024年4月28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苏靖驹)“看看两千年前这封秦兵家书,当时的年轻人问家里要‘生活费’的样子:撒娇、卖萌、整活三件套,跟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如出一辙。”4月26日,知名作家马伯庸来到深圳,在龙岗区龙岗文化中心大剧院围绕“历史中的大与小”这一主题分享读书感想和创作感悟。

尽管是阴雨天气,活动现场依然集聚了从各地赶来的读者,两层楼空间的大剧院座无虚席。

古代文物承载着小人物的动人故事

马伯庸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近年其作品《长安十二时辰》《三国机密》等不但销量可观,经过影视化改编后更是屡屡成为爆款IP。

“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的家史,也可以是许多小人物的动人故事。”画着鬼脸的古代经卷、嘘寒问暖的秦兵家书、情绪饱满的汉砖留言……在马伯庸的叙事语调汪洋恣肆下,这些古代文物纷纷变成了一个个生活化故事的载体,这也是他所提倡的感悟历史的方式: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感受那些历史大时代下人们的悲欢离合,感受那些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动人细节。尽管“主业”是作家,但马伯庸的“单口相声”也颇见功底,妙语连珠之下,许多历史掌故也显得妙趣横生,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新作的灵感来自广东观展

此次活动上,马伯庸带来了新作《食南之徒》,这是他所创作的又一本“历史可能性小说”,这个西汉背景的故事发生在大家脚下的这片南粤大地,让深圳的读者们倍感亲切。

马伯庸向深晚记者表示,新作的灵感来自在广东参观南越王博物院时看到的两枚南越木简。原来,木简上记载了来自北方壶枣的种植情况,好奇之下,他了解到首任南越王赵佗来自燕赵大地,这种北方的果树的种植,或许便寄托着他的思乡之情。从最初的好奇出发,马伯庸顺藤摸瓜,了解到汉使唐蒙出使南越时与食物“枸酱”发生的故事,进而打开“脑洞”,以美食为引子,从小人物唐蒙的视角出发,讲述汉初那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

寄语深圳读者“读书越杂越好”

在致力打造高质量“阅读之城”的书香龙岗,马伯庸就阅读和创作与深晚记者展开分享。“古人(欧阳修)讲读书是‘马上、枕上、厕上’,其实写作也是一样。”马伯庸认为,读书跟写作是不挑地方的,零碎时间皆可进行,他的许多创作都在火车上、飞机上等旅途中进行。

在书籍的种类选择上,马伯庸建议“越杂越好”,不要把书读“窄”了。马伯庸举例说,有一年在深圳恰逢南国书香节,他在一家小书店“邂逅”了一本教人写作的书,细看之下,这本书所讲的其实是公文写作指南。尽管与预期有所不同,马伯庸还是耐着性子把书看完,发现依然受益匪浅。“这本书除了讲公文写作范式,还讲了许多写作上的逻辑思考,比如怎样把文章写通顺、写明白,我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开卷有益。这种书我不会特意去找,但是只要眼界开阔,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书都有着它们的闪光点。”

书迷收获满满 “像听了场精彩的相声”

深晚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天来到现场参加活动的读者,既有来自深圳本土高校的大学生,也有来自全市各区的市民,更有从东莞、惠州等地跨市赶来的书迷。来自惠州的柳女士说:“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看马老师的书,他的新书《食南之徒》还在网上连载时就一直在追读。今天作为全家的‘代表’参加活动,出于好奇带了很多问题来,期待和马老师的互动。”资深收藏玩家何先生则表示很喜欢马伯庸写的《古董局中局》,希望现场和他聊聊古董相关的话题。

活动结束后,现场读者们依然兴致勃勃。在宝安区工作的龚先生说:“知道马先生书写得好看,没想到口才也这么好,就好像在这个大剧院听了一场精彩的相声一样,太划算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生小庞表示收获满满:“‘马亲王’很懂大学生!他分享的和家长的沟通方式,感觉很好玩也很有用,回去就用起来!”

马伯庸

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

代表作:《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等

编辑:陈占友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安卓版)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苹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