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努力建设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 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日期:2023-12-21 08:48
坪山新闻网
分享:

“一主两副一极四轴”总体发展布局

深圳新闻网2023年12月2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20日,广东省政府印发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的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规划》提出要努力将深圳都市圈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

构建“一主两副一极”功能区 发展“四轴”区域空间

《规划》提出,深圳都市圈是全国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体系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密集区,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内部人员往来密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路网密度全国领先,要素高效流动格局基本形成。

从发展布局来看,《规划》提出,要增强深圳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提升东莞、惠州副中心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根据各自发展方向,《规划》指出深圳主中心将着力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引领带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东莞副中心则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打造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惠州副中心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培育壮大石化、能源、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支柱产业,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清洁能源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和传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能级。

不仅如此,《规划》还提出形成“四轴”支撑的区域空间骨架,深莞穗发展轴将以深圳为核心,依托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广深铁路以及广深、莞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打造联通深莞穗的中部创新发展轴;深莞惠河发展轴以深圳为龙头,依托赣深高铁、深惠城际、京九铁路、长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联通东莞、惠州、河源,构建东北部产业发展轴;深惠汕发展轴上将加快建设深汕铁路、深圳外环高速支线、惠州稔平环岛高速公路,联通惠州、汕尾,打通深圳面向粤东沿海的交通通道,构建东部沿海发展轴;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依托深中通道、深珠城际(伶仃洋通道)、深圳至南宁高铁,加强与中山、珠海、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合作,打造跨江发展轴。

聚焦重点领域共同发展 共建7个区域产业组团

聚焦重点领域,《规划》明确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携手打造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协作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区域开放新格局、共建公共服务优质生活圈、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与规划实施保障等八项重点任务。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规划》提出要统筹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布局5G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都市圈管理平台,打造多元融合的智慧应用场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增强都市圈供水保障能力,为都市圈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能源资源保障。

携手打造科技创新产业体系领域,《规划》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级,培育若干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共建河套―西丽湖―光明―松山湖创新产业组团,前海片区―滨海湾新区―翠亨新区临港临空经济组团,以及坂田―观澜―塘厦―凤岗―平湖电子信息产业组团等7个区域产业组团。

协作发展海洋经济板块,《规划》将统筹三市陆海空间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共同构建“一带四湾多点”的海洋经济空间格局;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新兴产业集群;以深圳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为主阵地,探索建设海洋立体观测网、海上综合试验场、海洋高端装备检测认证中心等一批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和功能型平台;联合打造百里国际滨海旅游长廊,共建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

在构建区域开放新格局方面,《规划》明确建设统一开放市场,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为重点,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优化都市圈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推动建立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建设合作机制。

编辑:林媛媛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安卓版)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苹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