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5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的舞剧《咏春》将深圳保利剧院开始全国首轮巡演的第一站。在B站跨年晚会上,13分钟的舞剧《咏春》片段超前亮相,五大掌门聚首,舞蹈与武术之美一露锋芒,就惊艳破圈,浏览破2亿。
该剧由国内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担任总编导,并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链接传统与现代。在接下来的3月至7月,《咏春》将从深圳出发,以大湾区为“圆点”,辐射30多座城市,让世界看见深圳原创的魅力。日前,南都记者专访该剧总编导韩真、周莉亚,深圳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常宏基(饰叶问)以及该剧香云纱顾问邢莉莉,从题材主题故事到舞台美学设计,从传统内核到现代呈现,去揭秘该剧创作的幕后,以窥深圳积极探索文艺精品创作的生态机制与原创动力。
湾区文化里的两个人物,实现两个时代的同频共振
这并不是一部单纯讲述一代宗师的英雄故事的舞剧,而是以一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拉开全剧大幕。电影里的“叶师父”远赴他乡,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前者是一代宗师以“扶弱小以武辅仁”,弘扬民族自信;后者则是根植深圳城市发展的时代脉络,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一个戏中戏的结构成就了两个时代的同频共振,也拉通了两个故事之间的“理想”共鸣。
该剧总编导韩真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为了这部戏的创作,团队曾在深圳以及周边有过很长时间的采风。“我们发现,广东地区对武术喜闻乐见。咏春人物(叶问)生成长于佛山,后来去了香港。这是在湾区文化背景里成长起来的人物。我们套用了拍摄《咏春》电影的方式,用南下打工的大春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拼搏与剧中叶师傅在香港的成长经历,在戏里戏外建立了情感的勾连和共鸣。”
韩真与周莉亚,被称为舞坛“双子星”。早前曾联手执导过多部脍炙人口的舞剧作品,例如,《沙湾往事》、《永不消逝的电波》、《花木兰》等,《只此青绿》更是火爆全网。相比于过去的作品 ,韩真认为,《咏春》“胆子更大些”,“我们在戏剧逻辑以及表达上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双层套环的故事情节谁轻谁重?它必有此消彼长。两条线要非常合理并行的同时,还要有长短取舍。这种艰难和压力是充斥在整个排练过程当中的。”
戏中戏、舞+武,从结构到语汇的全面美感
谈及《咏春》,甄子丹在电影中饰演的叶问深入人心。电影里,塑造人物只需怼上镜头尽可看清演员眼神,“大战三百回合”也只需镜头剪辑就能完美实现。对于舞剧而言,如何用舞蹈塑人物讲故事演武林,成为很多观众好奇的事情。
南都记者在位于梅林的深圳歌剧舞剧院,看到了《咏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终的彩排。剧中叶问的扮演者、深圳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常宏基在施展出咏春拳时,可以明显地看到他控制着身体,或使尽全力舞出疾如风的爆破感,或缓缓地收敛着动作模拟出慢镜头的感觉,一张一弛之间,尽显中国武术之美。
他坦言,自己咏春零基础,这一年来,每天都会打咏春6个小时以上,“武术的气息与舞蹈的气息完全不一样。我必须要做到舞武结合才能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审美感。”不仅是动作,剧场中的观众即便看不到他的表情,他依旧在苦练眉眼之间的细微表情。因为对于他而言,最难的还不是拳法,更多的是如何深挖叶问的心理活动,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叶问。“我觉得处处是难点,只有内心中有叶师傅,才会举手投足处是叶问。”
不同于电影可以NG、切分镜头进行武戏的组接,《咏春》对于动作记忆和体能的要求很高,演员在台上要做出上百上千个动作,对不同的门派要使出对应的不同招式。“电影拍摄时,可能演员的动作会拍好多条,而舞台上所有的武术套路都需要舞蹈演员连贯着一气呵成地完成。”周莉亚说。不仅如此,更大的难点是,正是因为有戏中戏的结构设定,观众视角有了观看电影的奇妙感受——例如,电影布景、运镜、定格、转台……但对于舞者而言,“这些都更难了。”周莉亚表示,演员需要通过对自己肢体的控制,从而产生让观众感受到是通过电影镜头看到这种观感,例如,模拟出电影的慢镜头与停顿,在转台上去完成本该在平地上完成的舞蹈动作。
“武术和舞蹈的结合,是我们创作的一个兴奋点。它既有强烈的武术味道,又糅合了古典舞与现代舞的特质,新的舞蹈语汇与武术的碰撞产生的美感非常吸引人,也是传统文化在今天语境中的一种解读。我非常有信心,观众会喜欢这种表达方式。”韩真说。
深圳设计x非遗活化的生动实践
一提起《咏春》,自然想到的是一代宗师叶问,身穿黑色中式长衫,坚定、隐忍。在B站跨年晚会上,13分钟的舞剧《咏春》片段,惊艳破圈,五大掌门聚首,黑幕与光束之下,演绎刚劲与柔韧并济。香云纱穿着舞蹈演员身上,一束光照下,香云纱的黑色光泽,如陶瓷般光洁,亦有黑胶般的质感,那是一种幽暗却明亮、灵动亦坚定的色彩,是一种“五彩斑斓的黑”。
邢莉莉,是深圳设计界致力于香云纱传承与活化的代表人物之一。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就参与其中。在2019年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她所创立的品牌见萩一鸣惊人,“用古老的面料塑造新时代里的东方大美”,独揽时尚设计类唯一金奖。作为深圳设计的代表品牌,“香云纱”见萩参与了《咏春》的共创。创始人邢莉莉作为该剧的香云纱顾问,从服装、道具、视觉等方面为舞剧提供了诸多面料与创意的支持。
在位于深圳华侨城的工作室里,我们看到了叶问的黑色长衫,触摸到那既有着绵绵触感又有着挺括质感的香云纱,见到了那五彩斑斓的神秘黑色。
“舞台灯光照在正常的黑色棉布上,光线会被面料吸掉,但是香云纱不会,它会反射出明亮的色泽。因为它本身就是植物、泥土染色的,有矿物质在里面,所以,舞台上能展现出一种具有能量气势与高级感的黑色。”邢莉莉对香云纱的染制过程了然于胸,对于面料表达特点也是娓娓道来。“在香云纱制作工艺里,先用薯莨浸染数十遍,并历经水煮、烈日暴晒,变成浓度不同的棕褐色。这正是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红云纱,而‘过乌’,则是将河泥涂抹在坯布之上,让矿物质与薯莨中的单宁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呈现出黑亮的质感。”
香云纱与其他面料不同,它更像是酒,或普洱,有着“窖藏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一说,这些色泽会随着时间的发酵越发亮泽。“香云纱是活性的,是人、天、草木、大地共同的成就。”
“我们被香云纱制作过程的美感深深打动,剧中很多的场次用到了香云纱这个面料。它是非常打动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把它展现在舞剧当中。”韩真这样评价。
在《咏春》里,叶问离开佛山前往香港,是一袭香云纱长衫。他对家乡佛山的追忆,可能也就在那件贴身穿着的香云纱上。韩真说,“这一方面是展示非遗,另一方面是表达叶师傅的乡愁。家乡可能是一种味觉,也可能是一种触觉,就是绵绵的衣服贴在你身体上的那种触觉感。”
在《咏春》里,更是呈现了一段关于晾晒香云纱的舞段。在氤氲的雾气之中,女子们头戴着斗笠,身穿红云纱,赤脚,似乎立于泥土中。韩真表示,“在采风过程中,一刹那就迷上了香云纱整个晾晒的过程,它就是一个舞蹈,就是一首诗,一首歌,它很美。那种纯天然的贴近皮肤的面料,一针一线一丝一缕,本身就好像饱含了情感,饱含了夫妻或者母子等等之间的情感。”
被迷上的,还有邢莉莉。那是在顺德的晒莨场。凌晨3点多,在开阔的晒莨场上,一帮人在星空下热火朝天地劳作:他们挥舞着巨大的“笔刷”,蘸取乌泥将其均匀地覆着于坯布正面,再以河面最上层的水花濯洗。他们必须赶在日出前做好,以免太阳晒干了河泥。“这就是经过14道工艺36道工序已经染制好了的坯布,在进行最后一道制作工艺,过乌。”也正是被这一幕古老而伟大的劳作震撼了,同时也是对这一技法面临着失落的担忧,邢莉莉才参与到了香云纱的推动传承保护当中。邢莉莉说,“那晒莨场简直就是天地间的剧场。”而这些也经过导演艺术家的表达,呈现在了舞剧《咏春》的舞台上。
就这样,香云纱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深圳设计的全新表达在舞台之上“开口说话”。通过舞台空间的建构,以艺术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呈现了香云纱所凝聚的人文故事、社会情感,展示了非遗的传统性与当代性,以舞蹈呼吁对广东优秀文化保护、活化、传承。而在舞台之外,一场名为“见萩香云纱——香云咏春”的概念主题展也将在深圳保利剧院与舞剧一起呈现,“我们希望能以展览的形态,让观众看到、触摸到舞台上的服饰、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
像“一束光”,连接着文艺创作与城市精神
深圳,从特区建立之初的一个边陲小城,到如今的超大型高密度城市,城市的人文精神被不断地赋予时代的新内涵,而这也是一直以来,深圳文艺原创的“题库”。从改革开放的创业故事、到先行示范下的全新使命,在时代中把握深圳人共同的精神、情感与梦想,成了深圳文艺创作蓬勃发展的原创力以及原动力。
韩真和周莉亚在受访时,都提到了《咏春》中电影厂的原型,正是深圳电影制片厂。“我们发现,在档案馆里有一个老馆员把制片厂的资料安排得妥妥帖帖,曾经上映过的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大的资料包。你翻开资料包,有当时的宣传文案,也有很多的剧照,这些东西深深地打动了我。一个人努力的价值,就在于他对于自己所做的这一份事情的热爱。这也是剧中大春的原型。”
“每一个时代都有像叶问这样宗师级的人物,但还有无数小人物去托起一个时代。他们看起来非常微小,但都给时代注入了能量。”韩真表示,这部舞剧更多的是讴歌小人物,每一个正在努力工作着的人。“我们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站在光里,但当我们手中有一束光去照亮别人的时候,也许这就是光的意义。我们也可以做自己的英雄,呈现出自己生命里那块最绚烂的地方。”韩真说,“整个片场代表着深圳的拼搏的精神,这就是与这座城市的精神连接。”
《咏春》是常宏基作为男一号出演的第一部舞剧。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之后就来深圳工作的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剧中的那种精神,“不论是叶师傅在香港街坊邻居那种帮助,还是大春到深圳拍电影不顺时所受到的心理安慰,我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常宏基说,“在深圳,你会发现身边会有很多朋友帮你,去推你一把。正是有这种氛围,深圳才能做出这样的剧。”
开创性表达,为湾区文化整合再探新路
对于舞剧《咏春》的诞生,深圳满城期待。即便只是在B站那13分钟惊鸿一瞥,惊艳出圈,也令人兴奋。《咏春》的诞生或正折射出的是深圳文艺创作的一角。正如剧中片场的那盏聚光灯一样,文艺创作者们会感同身受,舞者与英雄站在光里,而幕后与平凡者可能就是那束光,剧中的戏里戏外的情感勾连,又何尝不是剧场内外的真实。
即将上映的深圳舞剧《咏春》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更是对于湾区文化整合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尝试。在文化学者胡野秋看来,深圳对舞剧情有独钟,在不同时期都有过成功之作,比如《深圳故事·追求》《大围屋》等,此次重磅推出的舞剧《咏春》更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新高度,这部剧融合了“咏春拳”“香云纱”的双非遗,将非遗文化与岭南民俗做了天衣无缝的链接,用舞蹈语汇把多种武术融为一体,作出了开创性地表达,并为深圳舞台剧未来的发展挖掘了新的可能。在一场“舞”与“武”相遇的艺术盛宴中,让观众既感受到高度的审美冲击,又唤醒心底对英雄归来的渴盼。“可以预见随着《咏春》的湾区巡演,会为大湾区的文化整合再探新路。”
事实上,这些年,精品文艺佳作不断在深圳诞生。以去年为例,据《深圳蓝皮书-文化》(2022)资料,大型声乐套曲《英雄颂》成功首演;歌曲《灯火里的中国》人选 2021年央视春晚,被中宣部列入第九批“中国梦”歌曲在全国展播;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现代粤剧《驼哥的旗》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百年百戏”舞台精品展演;《灯塔》入选文化和旅游部 2020~2021“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烈火中永生》《肖像》《等》 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和现代舞奖,占全部奖项的一半。深圳歌剧舞剧院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院团。
胡野秋认为,深圳的文艺创作一直呈现出饱满的上升势头,仅在近五年便创作出诸多原创文艺精品,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等一大批国家级文艺创作最高奖,集结成刮目相看的“文艺深军”,深圳的文艺作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为新时代书写新篇章。这些扎实动人的文艺精品,既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又刷新了深圳的文化形象,使得很多人认识到深圳已不仅是经济特区,更是文化高地。
这些佳作的背后,是深圳原创力的迸发。正如《咏春》所折射出的,既是时代强音,又能爆款出圈,它们彰显着这座城市引领新时代文艺风尚,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的决心与实力。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安卓版)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苹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