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深圳降雨前少后多、时空分布不均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日期:2022-03-23 15:29
坪山新闻网
分享: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3月23日讯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022年气象日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记者从深圳市气象局了解到,2022年汛期深圳气候将呈现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局地大风多发、台风风雨影响重、阶段性高温天气多等特点。预计全年雨量1900-2000毫米,与常年相当。汛期雨量1500-1600毫米,较常年同期略偏少1成,降雨前少后多。目前至5月雨量偏少约三成,其中4月中旬前后开汛;6月起降雨转偏多,龙舟水偏强,6-8月有3-4次集中强降雨过程,最大过程雨量可能超450毫米。气象部门为做好应对将从“早预警、强联动、精服务、优机制”四个方面同向发力。

深圳面临五种气候风险

深圳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表示,由于气候变化,深圳与世界各地一样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且影响日趋严重。加强气象、水文、应急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部门间的协作对于更好地防灾、备灾和救灾至关重要。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快速城市化引起极端小时降水频次显著升高,城市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珠三角地区降水空间分布,“热岛”“干岛”“雨岛”等效应明显。

根据最新气象监测,目前弱的拉尼娜事件已形成,导致大气环流异常,华南地区水汽输送阶段性增强。在此背景下,预计2022年汛期深圳气候将呈现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局地大风多发、台风风雨影响重、阶段性高温天气多等特点:短历时强降雨阶段性集中4-8月,降雨前少后多,龙舟水偏强;局地大风多发在4-10月,短历时阵风强;有5-7个台风进入我市500公里范围,其中4个台风造成明显或严重风雨影响,最强可达强台风,预计5月起开始出现较大范围高温炎热天气。

在这种气候趋势下,我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气候风险:(一)降雨极端性旱涝急转风险高。汛期可能多次出现小时雨量超过100毫米短历时强降雨;(二)台风、大风和短时大风风险高。我市地处大湾区海陆交界气候系统脆弱区域,具有独特孕育大风的气候条件,市中心高密度建筑布局易导致“狭管效应”,致使瞬间风力可突然增大;在建工地多,特别是前海等中西部沿海地区地势比较空旷,大风致灾风险高。在2022年台风大风影响偏重,强对流等局地大风多的背景下,各区各部门需高度重视大风影响。)(三)多灾种和次生灾害并发叠加风险高。2022年台风偏早,可能叠加季风和天文高潮位,导致台风、雷雨大风、持续性暴雨、水浸、地质灾害等多灾种并发、叠加风险。(四)阶段性持续高温对供电供水和生产生活影响大。我市变暖的速度显著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导致高、低温事件频发、干旱多发时间延长。需要提前做好城市生产生活、供电供水、生态环境和农渔业养殖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五)大气和水环境的不利气象条件风险高。受高温天气偏多、台风外围以及弱风日数偏多影响,2022年大气环境不利气象条件较2021年多。局地性短时强降雨、阶段性高温干旱天气可能影响水污染防治成效。

“早预警、强联动、精服务、优机制”打好组合拳

王延青介绍,为了更好地守护城市安宁,深圳一直在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方面不辍创新。“早预警”方面,深圳早在1994年首次发布了暴雨预警信号,成为全国第一个发布气象灾害预警的城市,并不断完善《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陆续推出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建成预警先导的气象防灾减灾四级联动机制、创新“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被国家发改委纳入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内容之一并向全国推广。“早行动”方面,依托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全面摸清全市气象灾害风险底数;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将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全面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各环节,比如开展海洋新城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助力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守好美丽深圳生态安全的气象防线。

2022年,深圳将从“早预警、强联动、精服务、优机制”四个方面同向发力打好组合拳。

早预警:一是“风险研判早”:抓好《气候改变未来,以深圳为例》、城市街区尺度规划微气候评估技术体系、通风廊道规划等系列成果应用,组织各部门和各行业用好深圳市气候资源基础数据信息“一张图”以及细网格气候信息服务平台,将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全面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各环节;二是“监测识别早”:织密多要素、立体化、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监测网,着重针对风险隐患点、高层楼宇、人员密集场所、市民经常打卡的十座山峰等加密布设观测点,优化深港雷达协同观测等,为更好地提前捕捉极端天气的“弱信号”和精细预报预警提供支撑;三是“预警发布早”:深化“31631”递进式预警服务模式,建立暴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分强度、分级别、分区域的三级防线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信息通过应急“一键通”2分钟内直达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防灾责任人,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10-30分钟内精准靶向发布至受影响区域公众;四是多联防,加强大珠三角灾害天气的区域协同联防,加强东西江流域气候趋势、干旱预测评估和极端天气监测预警等方面的会商研判,保障城市供水调度和运行安全。

强联动:深化一级监测预警,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社会公众响应的全市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深化交通、水务、建筑等五个高影响场景服务,提升气象监测预报六大平台支撑能力,基于城市数据底座,开发城市气象影响预报数字化产品和应用插件,强化在数字政府“一网统管”体系下的数字气象服务能力,实现全灾种监测,全时域响应,全行业研判,全周期服务,全方位赋能。达到预警预报与应急响应深层“咬合”,提高联动效率。

精服务:着力“三升级、三新增”的六大服务组合,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产品质量,提升市民应用气象产品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增加民生气象服务的产品供给。

优机制: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贯和普法,按照市政府的部署我们修订完善《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作为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的工作协调机构,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事业等部门工作职责,通过发布气象灾害公众防御指引,明晰公众的社会责任,提升市民的认知度和自救互救的能力。通过发布相关地方标准,提升预警信号发布的准确性和防御措施的针对性,实现气象灾害风险治理法制化。明确各区、各有关部门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种类、不同级别预警信号制定防御具体措施;同时不断优化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体制机制,构建了符合我市气候特点的预警信号体系。

整合7类74种气象服务产品形成“气象服务产品超市”

王延青介绍,2022年深圳市气象局围绕市民上下学、交通出行、文体健康等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抓好民生服务组合,助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一是拓宽渠道、更多样。构建了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12类33种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形成“深圳天气”融媒体服务矩阵,打造的“深圳天气”微博、微信、客户端(“两微一端”)、抖音和短视频获得极高的社会认可,市民可通过至少一种服务渠道体验即点即获即知即用的智慧气象服务。

二是提升体验、更便捷,“i深圳”“i游深圳”气象专区汇集多种气象产品为市民提供便民服务,与“深圳发布”等政务新媒体建立气象信息发布联动机制,通过自己发、部门转、媒体播等多方联动,气象信息更加及时有效。

三是优化产品,更丰富。整合7类74种气象服务产品形成“气象服务产品超市”,并进行了“三升级、三新增”:(1)优化上下学(班)预警铃;(2)提升面向公众的精准气象信息服务,针对系统性移动、影响大的暴雨和雷雨大风等天气过程,根据影响时间先后顺序,分批次、分区域精准靶向发布预警信息和防御提示,让市民第一时间收得到、懂防御;(3)强化建筑工地人员气象避险服务,建立工地气象服务指引,提供0-3小时和72小时内的防风防雨提示、风险预警服务,对全市2000多家重点建筑工地进行提前精准提醒,并提供各工地未来一周施工气象风险日历图,为工期合理安排和施工安全提供参考;(4)优化“湾区气象通”服务;(5)围绕城市倡导健康文体旅游公共服务需求,新增文体游系列融合气象服务。(6)新增敏感人群健康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气象预报虽然不能100%准确,但是我们会尽100%的努力。”王延青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深圳市气象局将不断完善多部门、跨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加强灾害天气的区域协同联防,致力于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风险影响预警服务,发展预警信息靶向精准发布技术,开展城市气候影响评估,使得气象气候信息能让市民收得到,看得懂,用得上,为深圳提供更有力的气象保障。

(原标题《2022年汛期降雨前少后多时空分布不均 为做好应对将从“早预警、强联动、精服务、优机制”四个方面同向发力》)

编辑: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