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生态密码”:深圳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域创建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1-03 17:32
坪山新闻网
分享: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1月3日讯(记者 叶梅)波光粼粼的深圳湾,飞来过冬的黑脸琵鹭游弋嬉戏;水面映照着“深圳蓝”,透过楼宇广厦可望见远山如黛;骑行在绿道,清风徐来树叶清香……在森林中呼吸,在海风中沉醉,在自然中学习,这些都是深圳市民拥有的“生态福利”。


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10月9日,生态环境部授予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光明五个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授予深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此前,盐田、大鹏、罗湖、坪山、福田已先后荣获此称号,另有南山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市已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域创建,并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

野性深圳鸟语花香不再是都市人的奢求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深圳也在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全市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04.6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0.26%,划定比例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在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39.78%,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让深圳市民畅享“行在林中”的清新畅快。深圳的各类公园总数达到1206个,提前一年实现“千园之城”目标,让“花园城市”的美誉成为现实。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深圳高标准推进“一脊十八廊”山海连城计划,建立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育苗基地,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荣获“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称号。截至2019年,自然保护地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4%,提前达到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2020年目标。

福田红树林记录有鸟类约200种,其中卷羽鹈鹕、白肩雕、黑脸琵鹭、黑嘴鸥等23种为珍稀濒危物种。每年有10万只以上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深圳湾越冬和停歇,是东半球国际候鸟通道上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转站”,全球极度濒危鸟类黑脸琵鹭,有10%生活在这里。

宜居深圳污染攻坚战捷报频传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直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深圳一直不遗余力的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茅洲河现状

水更清了。至2019年底,累计建成污水管网6274公里,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13793个,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至748万吨/日,补齐近四十年历史欠账。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五大河流全面达标,其中,茅洲河2019年11月起历史性达到Ⅴ类及以上,为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深圳河2019年全年均值达地表水Ⅴ类,为1982年以来最好水平。茅洲河、深圳河今年进一步改善至地表水Ⅳ类。

天更蓝了。2019年PM2.5平均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自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灰霾天数从2004年最高187天降至2019年9天,创1989年以来新低。深圳今年重点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截至11月1日,我市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17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4.4微克/立方米。“深圳蓝”这一城市“招牌”被擦的更亮、举的更高。

绿色深圳自然教育播撒生态种子

学习自然知识,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深圳高度重视自然教育工作,按照规划将打造更优质的生态文明教育服务,率先在全国开展绿色系列创建,建成自然学校17所、环境教育基地25个,创建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等绿色单位1241家。除此之外,深圳培育环保组织140多个,环保志愿者活跃人数超过2.2万人,环保志愿义工规模全国最大,涌现出“深圳义工联”“深圳民间河长”国内首个政府委托社会组织管理的城市自然公园等典型环境社会团体实践案例。


深圳的全民自然教育蓬勃发展,依托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等资源,成立了全省首批13个自然教育中心,设立自然教育课程,并充分利用世界森林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全国科普日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自然教育,年均组织活动800多次、服务市民6万多人次。

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教授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这次深圳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就是最好的例证。”。

据了解,深圳将印发《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努力打造优美生态、清新环境、健康安全、绿色低碳、宜居生活、改革创新城市标杆,并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行动,打造国际交流合作窗口。同时,继续推广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力。


编辑:邱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