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致敬拓荒牛 敢闯敢试勇立潮头
来源:深圳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0-08-25 15:53
坪山新闻网
分享:

深圳新闻网8月25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杨涛 通讯员 孙超启)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在深圳、珠海、汕头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宣告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1981年3月,在今日罗湖区的一片荒丘湖沼地,中国一冶以“拓荒牛”的姿态挺进特区,在罗湖荒野安营扎寨,建起了在深圳的生产生活基地。

彼时,没有人知道深圳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也没有人会晓得一冶能坚持到什么时候。现在,历史给出了答案。40年,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大都市,深圳成为了我们国家的符号,改革开放的焦点;39年,一冶人埋头苦干,一冶人勇立市场经济潮头,在新时代开启着自身在特区的新征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路走来,中国一冶同深圳特区携手相伴,风雨同行,一个续写着春天故事的精彩篇章,一个在“深圳速度”的奇迹中再创辉煌。

叶春霖、朱国莹、张锐、熊四毛四位老人

时间:40年的“沧海桑田”

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40岁。40年的时光,叠积在这个南海之滨,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称为深圳的地方。40年,不长,但对深圳而言,却称得上沧海桑田。曾经,再精确的地图,也无法标示出一条深圳的田边“水沟”,但现在,打开地球仪上的经纬,一条蜿蜒的“水沟”,已被神奇地放大,崛起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40年,让高楼平地起,也让青丝悲白发。2018年7月,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作为“深圳速度”的亲历者和创造者,叶春霖、朱国莹、张锐、熊四毛四位老同志重回深圳国商大厦,那时的他们年纪最大85岁,最小77岁。现在,深圳特区40年,四位老人又年长了两岁。昔日朝气勃,今朝垂垂老,40年不仅沧海桑田,也让物是人非。

“三十几年过去了,整栋大楼的墙面瓷砖一点也没有什么变化,经受住了考验,证明我们当时建设的质量是非常可靠的。”重回国商大厦时,张锐这样说道。如今的国商大厦,周边楼宇林立,夜晚霓虹环绕,这个深圳曾经的第一高楼,似乎同周边格格不入。可是,依旧矗立在深圳同深圳共成长的他,凝聚着一代一冶人心力的他,早已被历史洗去了铅华,如一位睿智的老人,默默注视着这些“后辈”的成长。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再神奇的城市,都来自一双双平凡无奇的手的催生。而一个城市的高度,终将来自人的高度。”深圳的全部历史,又何尝不是如一冶人一样众多建设者的历史。站在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前,注视着曾经参与深圳建设的木柄锤、黑墨斗和安全帽,仿佛穿越历史,眼前闪现一个个平凡的建设者,在他们一双双平凡无奇的手的催生下,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

40年风雷激荡,40年波澜壮阔。在与深圳这个经济特区40年的联动中,一冶人的欢喜忧伤,一冶人的耕耘创造,一冶人的命运变迁,在时间的流转中,同命运,共呼吸。

故事:传扬的“深圳速度”

当深圳成为经济特区,春天的故事,唱响了。当中国一冶挺进深圳特区,“深圳速度”的故事,开始了。

1992年1月,新春伊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经济特区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讲话,从此,属于中国人的春天的故事唱响大江南北。

1981年9月,在全国第一个公开招投标项目、深圳第一座高楼、深圳市第一项合资工程——国际商业大厦投标过程中,中国一冶脱颖而出,成功中标。在随后的施工建设中,一冶人以“五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记录,让一冶人“深圳速度”的故事传扬。

初创时的深圳特区,一张白纸,从零开始。但也正因为是一张白纸,一冶人才得以在其中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讲述出最引人、最动听的故事。首开基建施工公开投标的改革之风,打破旧的管理体制,实行新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在一冶“拓荒牛”式奋进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一冶创造了我国高层大厦“五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记录,使我国的施工水平赶上了国际标准,被誉为“深圳速度”的起点。中国一冶创造的“五天一层楼”建设速度,也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传扬着一冶人“深圳速度”的故事。

深圳第一条排洪方沟,罗湖排洪沟,深圳第一条大道,深南大道,深圳第一座污水处理厂,蛇口污水处理厂……中国一冶在深圳创造的诸多第一,亦点缀着“深圳速度”的故事,让属于一冶人的故事更加着迷和精彩。

时代:发展的“其命惟新”

特区40年,作为曾经时代的追赶者,深圳已成为了现今的引领者。沐浴时代东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圳依旧秉持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打造“中国硅谷”、“创客之都”,抖擞精神再出发。

时代一新,其命惟新。立足如今深圳这个科技发展高地,中国一冶牢牢抓住区位优势,乘着科技发展的东风,不断为建筑施工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让建筑“活”起来,使工地“动”起来,为施工行业注入满满的科技感。

创新融入建筑,智慧走进现场。中国一冶深圳公司承建的前海6号“海之浪”景观桥,以海浪为主题,桥体采用线条优美的鱼腹式变截面连续箱梁,将桥梁、城市、绿地和水充分融合。而中国一冶深圳公司承建的深科技城一期项目的智慧工地,更是十足的施工行业“黑科技”。不论是基于基坑监测、模板监测、塔吊监测、升降机监测、用电监测、环境监测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构建的项目“智慧工地”系统,还是利用智慧工地手机端APP进行的100%无遗漏线上安全培训,都闪现着智慧化工地的科技蓝光。

40年,多少拓荒的雄杰在特区诞生又落幕,多少启迪的智者登场又退场;40年,我们为深圳的腾飞而欢呼雀跃,也为重温历史的记忆而心动;40年,我们看到芦苇搭就的草棚下,一冶的建设者们吃着最简单的白粥馒头,将深圳黑暗的夜慢慢用霓虹点亮。乘风扬帆正当时,凌峰阔步展宏图,过去辉煌的40年已逝去,未来的40年,如何让深圳和中国一冶更上一层楼,试看今日的弄潮儿。

编辑:邱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