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深圳建市40周年、即将迎来成立经济特区40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央制定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了深圳重大使命、重大任务、重大机遇。《意见》中提出,深圳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作为深圳最新成立的行政区之一、连片可开发空间面积最大的区域和未来深圳东部中心的坪山区,有条件也有必要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力度,弥补短板,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河(坪山河)两路(坪山大道、比亚迪路)三山(马峦山、聚龙山、田头山)”沿线慢行静行系统(简称123慢行静行系统),打造东部绿色自行车友好城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全市各区中树立起典范。
一、目前发展现状
目前坪山区的交通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坪山高铁站便捷连通粤东、上海、香港、长沙等地,地铁14、16号线以及云巴一期已经开工,外环高速、坪盐通道、南坪三期、东部过境等高快速路正在建设。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型骨干交通网络迅速推进,逐步完善的同时,顺畅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城市慢行静行系统建设还相对落后,历史欠账太多,自行车车道数量不足、车道不连通、配套服务不足等制约着坪山居民自行车出行。据不完全统计,坪山区的自行车专用道目前还不足20公里,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就近骑自行车出行和健身休闲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可行性探讨
(一)发展优势:建设“一河(坪山河)两路(坪山大道、比亚迪路)三山(马峦山、聚龙山、田头山)”沿线慢行静行系统,打造东部绿色自行车友好城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空间发展优势。位于深圳市东北部的坪山区,辖区总面积约168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共23个社区,实际管理人口约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8万人。拥有全市面积最大的可连片开发区域。城市发展刚刚起步,“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画卷”。
二是产业发展迅速。拥有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深圳出口加工区等四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及比亚迪、赛诺菲巴斯德、中芯国际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全力建设深圳国家高新区坪山核心园区,推动三大主导产业综合向千亿级规模迈进。
三是生态环境优美。辖区一半以上面积位于生态保护线内;深圳市五大河流之一的坪山河贯穿全境,马峦山拥有成片原始森林和全市最大的天然瀑布群,南临大、小梅沙,自然风光得天独厚。
四是公共配套逐步完善。深圳技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萨米国际医疗中心、国际网球中心、坪山体育馆、坪山文化中心先后落地和投入使用。
(二)发展趋势:
自行车骑行更健康,低碳出行也减少了汽车污染,也契合了消费者日益觉醒的健康环保理念。只有政府、企业、消费者齐力,才能顺畅的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区”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重要举措和优先发展方向。
一是与国内外城市比较,从国外看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重要城市都要在发展以自行车为主的城市慢行静行系统,最近,自行车大国丹麦的公司就编制发布了一个2017世界自行车友好城市指数。这也是自2011年他们开始两年一度排名以来发布的第四个指数。根据这个报告:目前世界排在前二十位的自行车友好城市分别是:1.哥本哈根(丹麦)2.乌特勒支(荷兰)3.阿姆斯特丹(荷兰)4.马尔默(瑞典)6.波尔多(法国)7.安特卫普(比利时)8.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共和国)9.东京(日本)10.柏林(德国)11.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12.维也纳(奥地利)13.巴黎(法国)14.塞维利亚(西班牙)15.慕尼黑(德国)16.南特(法国)17.汉堡(德国)18.赫尔辛基(芬兰)19.奥斯陆(挪威)20.蒙特利尔(魁北克)。其中,丹麦的哥本哈根连续四届霸占榜单1、2位,私人自行车比人还多。
荷兰的乌特勒支拥有全荷兰最长的自行车街道,还计划在2020年前在中央车站建设33000个自行车停车位,同时安装了Flo——一个速度检测系统,能够读取每个自行车手的速度,帮助他们加速或减速,以便赶上下一个红绿灯。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自行车在这里是真正的默认交通工具,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摩托车在这个城市正在快速崛起,2007年有8000辆,2016年变成了3.5万辆,这个城市似乎无力阻挡这股潮流。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自行车友好城市,那里的企业会为员工提供更衣室、浴室等场所,不用担心骑车上班会出一身汗,上班洗个澡轻松换正装,这几乎是所有企业不约而同的福利。
从国内看,现在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建设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例如北京、广州等城市,其中骑车出行,曾经是北京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但随着机动车的发展,自行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随着绿色出行理念的发展,自行车又回来了,而且,还有了自行车专用路。2013年至2018年年底,六年间该市陆续完成共计208条道路、总长度约1020公里市管城市道路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去年,北京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3%,非机动车交通侵占率整体下降了50%。据了解,今年,北京市还将完成850公里自行车步行系统综合治理,实现核心区主干道路慢行系统整治全覆盖。随着更多慢行系统“连点成线、连片成网”,将会出现更多受人欢迎的绿色出行网红路。为绿色出行“铺”路,北京市正在努力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
从本市来看,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自行车道里程达1440公里。而版土面积占全市8%的坪山区的自行车道路里程只有区区20公里,只占全市1%,根据有关资料,2019年,有关部门新建自行车专用道才有6.4公里,扩建自行车专用道也只是采取对原有的人行道“机非共板”的方式、“零打碎敲”“借”出约5公里自行车道,显得捉襟见肘、“小里小气”,落后面貌亟待改变。
从本区近年来自行车道的发展来看,由于受制于大型骨干交通网络发展滞后等历史原因,城市静行慢行系统的建设起步较晚,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标准较低,车道之间互不联通。
(三)建设“双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内在要求
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深圳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的《规划纲要》第七章第三节中提出:“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加强城市绿道、森林湿地步道等公共慢行系统建设,鼓励低碳出行。” 《意见》中对深圳的战略地位明确: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提出了“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的要求。建设“一河(坪山河)两路(坪山大道、比亚迪路)三山(马峦山、聚龙山、田头山)”沿线慢行静行系统,打造东部绿色自行车友好城区,也正当其时。
三、具体建议
(一)科学规划
建设建设交通慢行、静行系统,打造“自行车友好城区”,要考虑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还不仅是城市规划、公共交通系统接驳要充分考虑骑行要求那么简单。合理规划是一剂良药。政府首先要做规划和设计,一个城市到底需要自行车专用道、多少单车、停放在哪里。并且设置停放区,合理设置公共自行车道合理设置和提升相应的面积。建议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牵头挂帅,由规划、交通、城建、城管、文化、旅游等多个部门整体联动,将建设建设交通慢行、静行系统,打造“自行车友好城区”与坪山区的土地整备、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和未来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尽快拿出设计方案。
(二)合理布局
必须考虑如何适应不同人群的实际生活需要,自行车道需要更多地在市民的家门口跟菜场、学校、商业中心之间作安全连接,建议以“一河(坪山河)两路(坪山大道、比亚迪路)三山(马峦山、聚龙山、田头山)”沿线慢行静行系统为主骨架,并配套完善分支路线通往居民小区,企业、学校,休闲公园和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
(三)配套完善
结合实际,建设自行车专用停车场,配套的管理措施和管理人员,采用绿色智能方式,解决自行车乱停乱放、占用公共空间、阻碍交通、共享单车被恶意破坏等问题。同时,建设和管理并重,不能只靠提高国民素质、做“甩手掌柜”、重建设、轻管理,只有配套的管理措施和管理人员,完善管理手段,发展才会是健康的。此外,自行车友好城市要考虑市民多元需求,例如,借鉴世界上排名第一的“自行车友好城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经验,鼓励相关的企业会为员工提供更衣室、浴室等场所,不用担心骑车上班会出一身汗,上班洗个澡轻松换正装,这几乎是所有企业不约而同的福利。
(四)注重特色
融合地域特点、资源优势、文化特征等要素,充分利用坪山河、马峦山、聚龙山、田头山、燕子岭等山水自然资源、东江纵队红色历史、客家文化资源等,丰富自行车道路在交通出行、健康锻炼、休闲观光、文化陶冶等多方面的功能,体现坪山的特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