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坪山新闻网新闻中心深圳新闻

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 深圳在布一盘怎样的“棋局”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8-04-17 09:10 坪山新闻网

深圳要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图为深圳市民中心。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上月底,位于龙岗大运片区的“广东第一高楼”——深港国际中心开建。与此同时,深圳市2018年第一季度新项目开工,其中有37个项目位于龙岗区,为原特区外最多。

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九大战略任务”,其中之一是“要坚定不移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携手周边城市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深圳“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究竟怎样布局?目前推进状态如何?南方日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研究和系统梳理。

东进西协

“两翼齐飞”打造新增长极

作为深圳中心区地标,外观犹如“大鹏展翅”的市民中心象征深圳“鹏城”的内涵。从市民中心往东北方向30公里,则是未来广东第一高楼深港国际中心的所在地——龙岗大运新城片区。

近年来,大运新城片区的发展势头越来越令人关注:在创新资源方面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代表的深圳国际大学园落户,已引进2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和1个图灵奖科学家研究院,拥有天安数码城、启迪协信科技园等项目。深港国际中心的兴建,将强化大运新城作为区域节点的引领作用,有力支撑龙岗与坪山共建深圳东部中心。同时,坪山区谋划推动坪山高新区规划建设,被列入深圳重点工作。坪山高新区和坪山中心区一同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实现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打造深汕特别合作区,也是深圳实施“东进战略”的重要内容。大运新城往东120公里,约1小时就可达深汕特别合作区。4月14日至15日,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深汕特别合作区首次与深圳各区一起参展亮相。2017年,深汕特别区经济指标首次全口径纳入深圳市指标体系,全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6%,目前已供地产业项目达到59个。

“东进”是为了解决深圳“西强东弱”带来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深圳市实施东进战略行动方案(2016—2020)》提出,深圳计划总投资1.4万亿元共实施342个项目,“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5600亿元,将新建10条战略通道。2018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特区一体化进程,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加大对东部等区域的投资力度;高起点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推动深汕高铁、新深汕高速等规划建设。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到,推动“深莞惠+河源、汕尾”协同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力,建设好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新的增长极。

深圳在东西两翼的布局犹如大鹏展翅,“东进”与“西协”同步推进。《深圳市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显示,深圳南北两条横向发展带,一头连接惠州、大亚湾、深汕合作区,一头则向西跨过珠江连接中山、江门、珠海、澳门。

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深圳将形成福田—罗湖中心和南山—前海中心两大城市主中心。经过近10年的发展,南山—前海中心作为深圳的城市主中心之一已初步形成。

从南山—前海中心往西,是茫茫的珠江口。2016年12月30日,备受关注的深中通道工程西人工岛开工建设。深中通道直连深圳与珠江西岸,建成后过江时间只需20分钟,突破了珠江口交通瓶颈。深圳将通过重大战略通道,实现“加强与中山等珠江西岸地区产业协作”。在这方面,宝安区先行一步,提出“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并在去年与江门互动频频,有意把总面积8.5平方公里的江门大泽产业园作为“飞地”发展装备制造业。

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还提到,以打通战略通道为重点构建“都市圈”,谋划建设新的跨珠江口通道。宝安区政协建议,除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三座跨海通道外应尽快开展深中第二条、第三条通道的建设,将宝安打造成往西“产业桥头堡”,最终形成“深圳总部研发+江门、珠海、中山制造”的格局。中山方面也提出了深圳与中山修建直连地铁的建议。

南联北拓

构建港深莞都市圈“脊梁”

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经济总量已占据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的80%以上,从南到北已形成纵向城市发展轴线,集中了大湾区最重要的城市、金融、物流、科技、信息、文化等经济发展要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提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沿广深轴线区域,经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至深圳大鹏,沿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等复合型交通要道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区域,长度约180公里。

记者观察发现,深圳“南联北拓”,北连东莞、南联香港,契合珠江东岸城市发展轴与广深科创走廊发展方向。

深圳“南联”意在加强与香港的合作。去年,深港双方签署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将在河套片区构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深港合作新平台。香港将投资200亿港元建设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该科技园将成为香港占地面积最大的科技创新园区。深圳也将把深圳河北侧毗邻河套地区的3平方公里区域规划打造成为“深圳科创园区”。

在连通香港方面,备受关注的莲塘/香园围口岸作为深圳与香港之间的第7个陆路口岸,预计将在今年建成。实现深港“东进东出”的重要通道东部过境高速也将于今年建成。同时,皇岗口岸将推进站城一体化建设,打造成湾区综合枢纽和超级口岸。

“北拓”顺应深圳与东莞的合作趋势。作为地域犬牙交错的两个城市,深莞在产业协作、人流联系方面日益加强,大量企业将生产部门北上迁至东莞地区。例如,南山往北仅50公里的东莞松山湖接受深圳辐射带动,主动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引进了华为、中集、大疆、长盈精密等知名深圳企业,该片区内的产业空间“光大We谷”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空间目前超过一半的场地都是深圳企业入驻。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立勋表示,近几年,深圳东莞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深圳的产业、资本向东莞扩散非常明显,态势强劲。他认为,深圳的产业、资本向东莞扩散,一是成本低,二是出于扩大生产、扩大市场的需求,三是深圳产业在东莞找到了空间。

从深圳版图来看,连接南北两端的福田、民治、龙华、坂田、观澜、平湖,成为深圳发展中轴。此前,深圳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实施“中轴提升战略”。4月3日,一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港深莞)中轴提升战略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主办方表示,南北中轴线随着城市新中心的迁移和产业经济及人口的外溢应运而生,承载着商业金融、科技创新、交通枢纽、居住中心的纵向使命,形成纵贯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轴和核心脉线,将构建港深莞都市圈“脊梁”。

中优

高标准规划建设17个重点区域

4月10日,深圳市规土委发布香蜜湖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的公告,这意味着香蜜湖片区将迎来整体改造。该片区将以“世界一流”标准,立足打造精品,为市民提供一个绿色生态、开放共享、文化活力的城市公共场所。此前,福田区也提到,计划在香蜜湖北区建设总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的深圳国际交流中心,配套建设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歌剧院。

香蜜湖片区整体改造,是深圳城市“中优”战略的内容之一。深圳在推动“东进”“西协”“南联”“北拓”战略的同时,还在加快实施“中优”战略。

2018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高起点规划建设前海、深圳湾、香蜜湖等“城市新客厅”,不断提升城市的品位品质和城市能级,加快17个重点区域开发。“九大战略任务”则提出,以建设重点区域为支撑做强“都市核”,高标准规划建设现有17个市级重点区域,谋划实施新一轮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打造若干区域发展新引擎。

前海被赋予深圳城市新中心的使命。深圳市提出,将高水平优化提升前海发展规划,推动前海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构建“大前海”发展格局,大力拓展对外合作新通道,推动自贸片区加快建成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实施前海城市新中心建设3年行动计划。

南山区也提出,将把沿深圳湾海岸线重点片区打造为滨海总部经济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新地标”、世界级的深圳湾CBD。将加强城区夜景整体设计,实施海岸线景观照明提升工程,营造国际化滨海灯光带,构建世界级湾区天际线,打造颜值高、气质好、国际范的山海城典范。

■专家观点

深圳应布局

“50—80公里

大都市圈”

城市规划专家、蕾奥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认为,深圳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城市之一,若要给深圳定一个城市性质,他认为是全球最高密度创新宜居超大城市,而这也是深圳在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最为复杂的问题。

去年10月,深圳市政府召开《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编制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其中提出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典范,更是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国际化大都市,应在半径50公里范围内配置深圳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所应有的资源。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董事长张晓春表示,近年来,深圳发展面临严重的空间、资源、环境约束,城市建设用地消耗殆尽,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9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内,实际管理人口达到2000万人,建筑总量接近11亿平方米,人口密度与建筑总量均已超过东京,成为世界罕见的超高密度城市”。他认为,人口和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然而,过度集聚也会导致房价过高、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阻碍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晓春认为,参照世界大城市的普遍发展规律,深圳市已进入快速都市圈化的新发展阶段,未来应在距市中心50—80公里的大都市圈范围内合理布局产业和城市生活配套功能,破解发展空间受限难题。

按此说法,距离深圳行政区域50公里内的东莞大部分区域、惠州西部、广州南沙,以及大半个中山、珠海,甚至香港、澳门全境,都将在这个范围内。

关于如何构建“50—80公里的大都市圈”,张晓春建议从轨道交通引导、土地利用协调和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等几个方面,系统推动深圳大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其中,重点构建“多枢纽+多层次轨道网络”的大都市圈交通骨架,着力加快城际线和轨道快线建设,打造轨道上的深圳大都市圈,实现1小时覆盖深莞惠主要发展轴的重要节点。秉承“TOD”发展理念,沿轨道线路整体打造若干外围副中心或新城,延伸城市空间和功能。

同时,张晓春建议借鉴深汕合作区的形式,研究设立“深莞惠合作发展示范区”,探索“轨道+物业”模式创新,成立深莞惠都市圈城际线建设和综合开发企业。(记者 陈熊海 统筹:张东方)

编辑:郑则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