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坪山新闻网>新闻中心>坪山要闻>

创新治理模式 打造和谐法治文化环境

来源:法制日报 发布日期:2017-12-28 09:05 坪山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坪山讯 今年是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成立行政区元年,坪山区委政法委围绕“城市质量提升年”“法治中国示范城市”等建设目标,找准工作定位、创新治理模式,夯实了坪山社会建设基础。

打造东部法治高地 开启法治建设新时代

成立初期,坪山区便确立了建设深圳东部中心、打造东部法治高地的战略定位,结合“城市质量提升突破年”、“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目标,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规范的法治环境。

走在坪山区街头巷尾,除了干劲朝天的工地,随处可见推动坪山法治、平安、和谐建设的宣传标识。除了宣传,坪山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实干上。

为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改良社会治安土壤、创新治安管控手段、强化综合巡逻勤务体系建设,坪山区运用科技创新与信息支撑,深入开展精准化治理。建设“织网工程”,安装数千二类高清摄像头,实现了重点部位电子监控无死角,整合公安分局内部刑侦、视侦、图侦、信侦、技侦等各块业务信息资源,依托现代科技实现精准打击。

2016年,坪山区110刑事警情同比下降37.5%,全市排名第一,多类警情下降排名全市靠前,公共安全形势进步一好转。

信息时代,政法工作也要借助科技手段和社会力量,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坪山区委政法委借助“织网工程”平台优势,深化平台在政法领域应用。依托和运用大数据,推进“诚信坪山”建设,探索“互联网+治安防控”新路径,推动政法业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派出所”、“智慧法院”、“智慧检务”体系,将互联网与民生警务工作深度融合,整合户政、出入境、治安、消防等民生领域信息资源,推进民生管理服务模式改革升级。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全区政法工作,坪山区委书记吕玉印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坪山还存在新老矛盾交织重叠、治安形势日益严峻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对当前形势保持清醒认识,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推进政法工作。他要求,深入推进依法治区,深化“法治坪山”建设,政法系统要带头依法依规办事,让群众体会公平正义、信服法律权威,使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与自觉追求。区法院、检察院要高标准开展各项职能工作,发挥好职能作用,真正做到“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合力服务坪山发展大局,依法快速审理涉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案件和纠纷,尤其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区内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司法指导和保护,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民情+志愿”社会治理模式 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环节。坪山区委政法委把保障民生福祉作为工作出发点,以社会治理社会治为思路,把社会领域改革作为突破点,着力补短板、兜底线、优服务、强管理,探索“民情+志愿”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以重点培育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作为切入点,我们多次会同民政部门、各街道以及各社工机构进行座谈交流,积极研究探讨社会治理所涉及的创新领域,率先在全市启动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坪山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3月,坪山区社会治理创新项目遴选答辩会竞技比赛。“心灵驿站——坪山新区公交车司乘人员心理健康培育计划”“六联社区‘阳光调解室’建设服务项目”等8个项目入选。其中,“心灵驿站——坪山新区公交车司乘人员心理健康培育计划”入选了2017年市级社会治理创新培育项目。为了让这些社会治理创新项目落到实处,坪山区委政法委制定了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管理标准,委托经验丰富的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责任单位进行监督指导。

2017年,坪山开设民情服务项目,面向全区6个街道23个社区,搭建1个服务总队和6个街道分队近150人的民情志愿者队伍,覆盖两新企业、社会组织、义工团体等多行业、多领域,形成“专职人员—兼职分队长—民情志愿者”三位一体的队伍架构,坪山民情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为全方位建设和谐法治社会,坪山区积极推进无邪示范区建设。在坪山区委政法委的推动下,在坪山体育馆建设了180平方米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同时在大山陂休闲公园建设4公里绿道宣传长廊。

创新调解模式 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六联社区位于坪山区的中心区域,面积5.38公里,下辖8个居委会,辖区内6万多人口,各类企业148家。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社区各种利益冲突和深层次纠纷矛盾日益突出,房屋征拆补偿、社会管理服务、企业转型引发的各类纠纷等增多。社区从实际出发,创新并推行“四个一”阳光调解模式,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安宁。

据六联社区首席调解员潘名汉介绍,“四个一”模式即“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调解、第一回访”。当接到信访矛盾诉求时,社区在第一时间组织调解员进行调解,变“节奏调解”为“节点调解”。当事人无需到社区进行调解,调解员直接到企业、小区、居民家中,进行第一“现场”调解,变“进门调解”为“上门调解”。社区根据信访矛盾的性质特点(如家庭婚姻类、经济合同类、劳资纠纷类、财产补偿类、人身伤害类等),安排专业部门和擅长相关类型的调解员进行调解,变“分工调解”为“分类调解”。对矛盾纠纷达成和解协议的,在双方履行相关条款义务时,及时进行提回访(跟进),督促协议切实履行,变“理性调解”为“人性调解”。

通过推行“四个一”调解模式,六联社区实现“四个无”目标,即:无因调解不妥当而矛盾纠纷激化、无因调解不及时而集体上访、无因调解不成功而出现民转型案件、无因调解不作为而引发群体事件。2016年,六联社区建立的“阳光调解室”入选深圳市社会创新项目。

另外,六联社区还推行“三调制”,即首席调解员“首调制”、社区班子例会”议案“和班子成员“包调制”以及与司法、劳动等部门“联调制”。早在2008年,社区就向社会招聘了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首席调解员,他就是今年荣获全国“金牌调解员”的潘名汉。潘名汉在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区有“事”找“阿潘”,已形成共识,家喻户晓,解决了有“事”不知找谁和有“事”相互推诿的现象。今年,“阿潘”与其他调解人员调解了多宗重大性群体纠纷:坪山综合市场涨租纠纷、世界厂搬迁终止合同群体纠纷、浪尾电梯坠亡纠纷,以及景恒家具等4宗老板逃而不匿的欠薪纠纷等。事实证明,这种首席调解员“首调制”,是切实可行的“好机制”、“好做法”。

编辑:郑则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