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曾家:孝道传家久 忠恕继世长
来源:深圳晚报
发布日期:2017-11-08 12:57
分享:

坪山曾氏家族合影。杜海彬 摄

深圳新闻网坪山讯 “长大之后才知道,小时候捡来滚铁环的圈圈,是先贤朝服上的革带。”曾马权老人的回忆里,依稀可见曾氏家族的荣光。曾马权说,那是他六七岁时,日本侵略者洗劫坪山,将宗祖叔父曾学田的官服从小楼上扔到大门外,被他捡到,同时捡到的还有一对玉石扇坠。

曾氏先祖即宗圣曾参,其发祥地在山东济宁嘉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吾身,道传一贯。”两千多年来,十六字的《曾氏宗圣祖训》,一直在曾氏族人中口耳相传。曾氏家族世代子孙显赫,朝服的主人曾学田,曾任虎门盐运司提举,为五品官。曾学田的堂侄曾生,则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开国少将。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到斥重金为先人迁坟的坪山曾氏始祖曾简辉;从带领东江纵队立下赫赫战功的曾生,到30余年念兹在兹修订家谱的曾马权,一代又一代曾氏族人向世人诠释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1

从山东到广东 后裔人才辈出

西汉末年,曾参第十五代后人曾据不愿与王莽同流合污,弃官率全族千余人,由嘉祥南下渡长江,到达江西庐陵吉阳开基立业。庐陵曾氏人丁渐旺,当地成为其南方发祥中心。传至第三十八代,曾游立、曾洪立、曾宏立从抚州徙居南丰,其后裔人才辈出。曾氏第五十一代曾惇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由江西徙居福建宁化。曾氏第五十三代曾佑孙因避元兵,徙至粤东海阳(今潮阳),两年后又徙五华高竹园。曾佑孙是广东曾氏开基祖,其后代以五华、兴宁为基地,向川、桂、粤及海外发展,形成继南丰后又一曾氏家族人脉发展中心。

曾简辉是坪山曾氏始祖之一,为曾氏六十八代。他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携其弟简良从五华移居坪山龙背村,兄弟筚路蓝缕,先在赤坳烧木炭为生,频遭虎狼之患,其弟简良为虎所噬,仅剩一腿。曾简辉节衣缩食,积聚钱财,购田地,开商铺,致富后多次往返五华,将五副先人金骸搬来坪山,择吉地安葬。

如今,距曾简辉迁居坪山已有314年,繁衍后裔12代。简辉公后裔现有人口4000余人,在深圳有2000余人,分别居住在8个自然村,房屋规模都比较大,保留着传统客家人住居特色,同时都建有祭拜先祖的宗祠。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万世居”,就是坪山研究客家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坪山区最大最古老的围龙屋。

2

修谱三十余载 传递大学家风

曾马权生于1933年,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59起辗转于广东多家院校,从事语文教育。1982年回到深圳,在深圳市中等专业学校任教(1998年更名为深圳市信息学院),当了大半辈子的语文老师,如今,曾马权仍是坪山中心小学百年校庆筹委会顾问。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曾马权就想要修订曾氏家谱。“300多年来,全族没有一次统修族谱,个别家庭传抄下来的家谱,遭遇数百年的历史风雨、虫咬蚁噬,很多已经残缺不全,保护较好的几本在血脉延伸上又有出入。”曾马权说。

为什么要修家谱?面对这个问题,曾马权愣了一下,似乎觉得这是个多余的问题。想了想,他说,“因为我姓曾啊!”

从1980年代初到2009年,曾马权多方搜集资料,并在有孝心的宗亲协助下,多次到梅州五华、兴宁及福建宁化、江西南丰等地,寻根访宗谒祖。曾马权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编写大万家谱时,大家就五十五派先祖“文政”或“文德”时发生激烈争论。大万多数人认同文政公,并称“若后世子孙考证确为有错,则望后人再为更正”。“现在不弄清楚,后人再过若干年,更不可能弄清楚了。”曾老说,于是大家决心再到五华认祖,找宗祠,查祠堂牌位,录像、拍照,找修谱者探讨,最终意外通过拍下的家谱照片放大,消除了争议。

从2009年到2012年,曾马权完成了《曾氏简辉公世系总谱》的编辑工作。这本长达600页的族谱分为五编,共22章,从缘起到曾氏古文化,再到曾氏源流、历代世系简索、本族世系,祖训名言、堂联堂号到名贤,追古溯今,以大量的图像和文字逐一记录,几无漏遗。而且,族谱力求达到真实性、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将现代人可能看不太懂的古文等一一注释,让后人读得明白。除此之外,还将几篇古代较著名的曾氏家谱序文加上注释和今译,呈献给读谱者,拳拳之心,殷殷深情,尽在字里行间。

3

救国散尽家财 治家公私分明

“希望通过修家谱,以血脉绵道脉,把曾子传下来的大学家风延续下去。”曾马权说,“大学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曾氏家风。在中国,做得最好的是曾国藩;在广东,做得最好的是曾生。”

曾生是曾马权的堂叔,早年随父到澳大利亚求学,后成为中山大学文学院的学生。1938年广州沦陷后,曾生受命回到家乡,建立第一支敌后抗日武装、东江纵队的前身“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曾马权介绍,为解决游击队缺粮问题,曾生半夜偷偷回家,把自家储存的稻谷磨好,连夜带回部队。曾生的母亲也深明大义,将自己赖以为生的几亩良田悉数卖出,用以给养部队,被传为佳话。“村民们为游击队送情报、缝制军服、救治伤员。香港沦陷后,他们还配合东江纵队护送文化名人脱离险境。”在曾生影响下,曾伟、曾送、曾观和、曾谭恩等亲属先后走上革命道路,不少人甚至献出生命。

曾生有7个孩子,对子女要求严格。长子曾世平回忆,父亲经常告诫子女,不要借他的关系搞特殊化,不要有优越感,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二子曾德平说,如果不是有人泄密,一般人很难知道他是曾生的儿子。因为他们和同学们一样打着赤脚去上学,身上穿的是爸爸给哥哥的,哥哥穿过后又给他的旧军装,有的已经打上补丁。1960年征兵季的一天,曾生把曾德平叫入自己在家中的办公室,说道:“党养大了你,现在是你报效祖国的时候了。”在曾生的劝导下,本不够18岁入伍条件的曾德平从军了。当兵后,曾德平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套衣服。

位于深圳坪山的石灰陂村是曾氏的单姓村,村里矗立着一座简朴的客家围屋风格祠堂,名为“三兴堂”,兴建于乾隆23年(1759年),至今已有258年历史。“大学家风,孝友流芳”,刻于门廊顶上的8个大字,闪耀着曾氏家族的精神传承。上世纪90年代,曾生将军也题了“石灰陂”三字,塑于大门上端。(刘苏)

编辑:郑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