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深圳过年不寂寞 盘点你不知道的深圳年俗
深圳新闻网讯 春节,是一个极具文化意义的传统节日,各地春节民俗受地域文化影响,催生姿态万千的仪式。深圳珠江口东岸,素有广府、客家两大民系,拥有白话和客家话两大方言族群。深圳传统过年从腊月廿四始,正月十五止,节庆长达 20 多天。无论是当地的广府人、客家人,还是其他外乡人,都会欢聚一堂,享受过年的热闹和欢乐。深圳自东晋时设置县,至今已有 1600 余年的历史,因而,深圳人的年味很传统;由于深圳毗邻港澳,受海外文化影响,所以,深圳人的年味又很时尚。
▲春节期间,舞麒麟展演。
逛花市讨意头
迎新春逛花市、购年花,已成为深圳市民喜迎春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岭南地区冬季气候温暖,春节期间街头巷尾也有繁花似锦的景象。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如意吉祥,象征着好意头。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以外,更已经成为广东人过年希望 " 行运 " 的标志。在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上,最为抢手的当属那些 " 意头 " 好的花草。
供橘
在深圳,过年的时候,人们要在家里摆上橘子,谓之 " 供橘 ",因为 " 橘 " 与 " 吉 " 谐音。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买盆橘,或是扎好的一束束的橘子,盆橘一般摆在客厅,有些人家还会在盆上贴上红纸黑字的 " 吉 " 字。大年初一拜年的时候,要带着一对柑橘,然后走的时候带走,寓意把福气散开留下。
洗 " 年香水 "
大年三十,全家得洗 " 年香水 ",又称 " 大吉水 ",把石姜蒲、柚子叶、香芒草和青竹叶等,放进一大锅水烧开,然后兑凉水成为药浴。" 年香水 " 洗后醒神、清爽。入夜家家户户开始点光灯,日夜不熄,直至年初三。
年初一挑 " 新水 "
大年初一凌晨,不少人到弘法寺等寺庙争相上新年的头炷香。民间非常重视这一天穿新衣新鞋,戴新帽,寓意面貌一新,一切吃穿用度一定要用最新的物件。起得早的妇女会去井口河边挑满一缸水,取 " 新水活力 " 之意。尽管现在各家各户基本上都用自来水,但年初一这天有人清晨上梧桐山、羊台山或其他大山取回山泉水,用作新年沏茶、煮饭、煲汤之用。
派利是
在深圳,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就是派利是。" 恭喜发财,利市兜(拿)来!" 这是深圳当地人新年用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除了已婚的人给拜年者的孩子派 " 利市 " 外,对未婚大龄青年,照样给他们派 " 利市 "。" 利市 " 本意是图个吉利,包一个红包表达祝福的心意。
新年拜访问候
在新年第一天,全家一定要早起,给新的一年开好头。晚辈需向家中父母长辈问好,每一句话一定要带祝福语。大年初一忌洗头、忌扫地,庭院门口满地炮仗纸屑留着,让它红旺下去;有垃圾不去倒,怕倒掉财运。如有果皮、瓜子壳、糖果纸屑,要包好放在屋里 " 聚财 "。如今年轻人更为时尚,用微信、短信给远方的亲友拜年送祝福。
大盆菜
说起饮食,深圳大盆菜声名在外。大盆菜出身于民俗,与宗庙发展素有渊源。传统的盆菜以木盆装载,亦有用砂锅的,可以随时加热,兼有火锅的特色。一桌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团圆,心里暖意萌生。最具规模的是福田下沙村,2002 年春节,黄氏宗亲从海外和祖国各地回乡,聚村祭祖,村里共动用了 100 名厨师、300 名帮厨,用了 150 多个铁锅制成一次 3800 桌大盆菜,宴请了近 5 万人同时赴宴。下沙村黄氏祭祖习俗,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 " 非遗 " 保护名录。
东麟西狮闹新春
深圳有 " 东麟西狮 " 之说,大体是东部客家地区舞麒麟,西部白话地区舞狮子。狮子是地上威猛的动物,麒麟则是天上吉祥的象征。龙岗区作为深圳市最大的客家人聚集地,人文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其中 " 麒麟舞 " 是客属居民最为突出的一项民俗活动。深圳的麒麟舞,活跃在客家地区的观澜、龙华、大浪、石岩、平湖、南头、布吉、横岗、盐田、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冲和大鹏等地。
在西部地区,舞狮子到现在都是很多人新年的期待。锣鼓喧嚣彩旗飘飘,一队队舞狮者走街串巷,在整条村里挨家挨户造访,有的舞狮队还会到同宗同姓的邻村拜年,联络感情。
无鹅不年
深圳有句俗话:" 无鹅不年 "。过年讲究 " 团团圆圆 ",人们非常看重以祖辈长老为中心的团圆吃饭。哪怕分家居住的兄弟,也要携子孙一起过来,一个家族三代或四代同堂吃年饭。吃饭的人多,10 多斤重的鹅做出烧鹅、焖鹅、卤鹅或三杯鹅菜肴,才够吃;加上鸡、鱼、猪肉等荤素菜,餐桌上才够丰富。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深圳的广府人世居珠江口沿岸鱼米之乡,各家各户自己蒸制的年糕年点,多是九层糕、炸煎堆、炸糖环、炸角仔、糖莲子、糖莲藕等。九层糕就是 " 长长久久、步步高升 " 之意。炸煎堆就是把糯米粉做成空心 " 铅球 " 状,外沾花生、芝麻,用油炸,表示生机盎然、团圆兴旺,爆谷从里到外,寓意花开富贵。
记者 罗典 / 文 黄禧 / 图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