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都是吸烟者的中国,电子烟近两年悄然占领主流市场。国内外商家都把眼光瞄准中国,认为这里是电子烟的未来。在这个时代,全新的流行文化与生活方式都随着消费被创造。电子烟与香烟一样,都包含着抽烟者渴望抵达欢愉之境和释放苦闷的欲望。摄影/杨文彬编辑/刘书琪
电子烟由中国人韩力于2004年取得发明专利,翌年由他自己的北京如烟公司进行销售,其他生产商紧随其后。到2009年,随着电子烟在美国和欧洲日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电子烟工厂应运而生。图为北京一家新开业的酒吧风格电子烟店。
图为电子烟店的店主陈杰为来参观的同行介绍产品。陈杰当初由戒烟的契机开始接触电子烟,慢慢进入了北京抽电子烟用户的圈子,后便开始尝试经营电子烟店。据他说,许多城市都有一个电子烟小圈子,里面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人士。
部分中国商家会用“一个健康流行的电子产品”来为电子烟下定义,称它既能戒烟又能耍酷。图为陈杰店内展示的电子烟产品。
但专家称,电子烟是否存在危害到现在为止缺乏一个权威机构的认证。人们正在围绕电子烟展开激烈的争论,虽然没有证据显示它对吸烟者完全无害,但它产生的危害无疑比烟草少。图为一款由树脂构成的高端电子烟。
即便如此,电子烟也只是一个替代烟的产品,不是一个有治疗效果的医疗级产品,故并非戒烟产品。各种商家鼓吹能戒烟只是利用这作为宣传噱头。目前很多在电子烟圈子里的人认为电子烟是一种“玩具”。
自从电子烟的“戒烟”营销策略失败之后,电子烟厂商便开始将电子烟包装成“蒸汽文化”,试图以此来促进民众消费,让电子烟更多的进入人们生活。图为被设计成不同文化风格的烟油包装。
图为马来西亚生产烟油的商家,他最初也由戒烟接触了电子烟,后在对电子烟深入了解后,发现其利润可观,市场存在很大潜力,便进入了烟油行业。
电子烟的法律地位目前尚在等待,因为关系到烟草的法律和医疗药品政策。许多国家电子烟具有相对新颖性以及相关使用公众健康等问题,致使电子烟现行法规有很大的不同。2014年2月,欧洲议会通过了要求电子烟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液体和雾化器,标示液体成分,以及进行儿童打样和防篡改液体包装规定。在2014年4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电子烟按照类似的思路拟议规例。
中国大陆对于电子烟的监管仍然处于缺失阶段,而台湾于2009年起将电子烟纳入药品管理,与西方国家近来的作法相同。图为一名台湾的烟油设计者。由于台湾法律禁止个人生产尼古丁产品,于是烟油设计者句先生带着他的产品来北京寻找销售机会。
在这个消费时代,商家总是会为了产品销量而在设计和宣传上煞费苦心,电子烟的商家亦是。图为句先生的烟油产品,被设计成酒桶的形状。
奥地利、丹麦、荷兰、澳洲、香港、泰国等多国,皆以医药用品相关规定,作为电子烟之管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2016年颁布新规,禁止向18岁以下人群销售电子烟,以遏制该国青少年吸用电子烟猛增的势头。图为来自美国纽约的烟油生产者。受新法令限制,国外的市场行情大幅下降,在这大背景下国内的电子烟行业受到了推动。
一名美国教授艾米说:“虽然有些电子烟厂家与烟草行业之间并没有关系,但烟草巨头们在电子烟市场上的份额正在日益增加。历史表明,“减害”这个原则是适用于社会的——意思是说,很多风险都是无法根除的,最好是把侧重点放在尽量减少它所导致的危害上面,它提示我们:监管优于禁令。”
目前,中国的电子烟专卖店正在低调兴起,它不再局限于“戒烟”,更多的是体现品位、时尚、轻奢的象征。中国从事电子烟实体店的老板90% 都是90后,他们很多人都带着“年少需轻狂”的观念,自己也流连于电子烟圈子。
外国的经销商也敏锐察觉到了这个商机。图为北京电子烟博览会上,来自俄罗斯的参展者。博览会上商家的外国面孔很多,都表示看好中国的电子烟市场潜力。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