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星期五
中集:用质量和品牌参与深圳价值创新
来源:深圳商报
发布日期:2015-01-04 08:37
分享:

许勤市长(左)为中集颁奖。

深圳新闻网坪山讯(记者 苏海强 文/图在2014年12月31日召开的深圳质量大会上,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2014年度深圳市市长质量奖大奖。在大会现场,记者获悉,历经多年的转型升级,中集已经由单一装备制造转变为多元化运营的全球跨国公司,2014年中集有望实现销售收入再创新高。总裁麦伯良在大会发言表示:“30年前,中集参与缔造深圳速度;30年后,中集依然代言深圳质量”。是什么给了中集这种底气和魄力?带着这一问题,记者对中集进行了采访。

改革开放的产物

中集是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跨国企业集团。中集于1980 年1月创立于深圳,由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合资成立,首任总经理为丹麦人莫斯卡先生。1994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主要股东为中远集团和招商局集团,是国有控股的公众上市公司。诞生时即深深植入的国际化基因,出类拔萃的公司治理结构,长期以来对于技术创新和管理效率的不懈追求,使得中集快速成长为在全球多个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

经过30年的发展,中集依托中国优势,整合全球资源,已经构建了全球化的营运平台。就市场占有率而言,中集有10 多个产品持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作为一家为全球市场服务的跨国经营集团,中集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200 余家成员企业,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6万优秀的中集员工,创造了近600亿元的销售业绩。

中集特有的股权结构和治理方式,成为混合所有制的先行先试典范,《财经》杂志撰文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集已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国企改革的目标。中集凝聚了一批业务领军人物,实现了从总裁麦伯良向“麦伯良们”的转变。

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透露,中集不仅仅是集装箱、物流车辆、工程车辆、登机桥的全球主流供应商。除此之外,中集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海洋工程制造商,迄今为止中国累计交付的12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其中的9座由中集建造,刚刚交付的全球最先进的深水钻井平台COSL4号,即将开赴南海为国家效力;深圳大鹏的液化气接收站也是由中集承建,而这种技术,中集在世界范围领先;中集的模块化建筑技术已经为欧洲、澳洲建造了多个酒店、公寓和矿山营地,而这些建筑在中国的工厂已经完成了80%的作业量;中集还并购了德国齐格勒、ZIEMANN等百年名企,成为这些拥有世界一流技术、一流品牌企业的控股股东;中集正在布局电商物流、国际移动物联网等项目,推动全球以及区域物流系统更有效率地运行。

目前,中集已经形成三个超百亿的业务板块,今明两年将再有两个板块超百亿。打造了多个全球冠军产品系列,真正实现了从量的第一跨越到质的第一。

深圳基因的诠释

从一个小时生产一个集装箱到一分钟生产一个集装箱,从单一的集装箱生产制造企业,发展成为包括集装箱、海洋工程、空港设备等多个业务板块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从追求卓越绩效到荣获市长质量奖,中集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深圳特区发展的浓缩史,生动地诠释着深圳基因。

崛起于蛇口工业区,中集诠释了“深圳速度”。1996年中集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供应商,彼时“世界第一”尚属罕见。“1996年是市场份额总量第一,2001年是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全方位的世界第一,包括全产品覆盖、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等。”麦伯良对记者说。

追求卓越,中集诠释了“深圳质量”。自成立以来,中集就确定了追求卓越的远大志向。30年来,中集一直践行“自强不息,挑战极限”企业精神。 中集更把这种追求落实为企业愿景:成为所进入行业的全球领先企业。2007年,中集就获得了“中国世界名牌”称号,全国仅10家,中集是其中深圳3家之一。

支撑中集战略的,是中集用30年构建的以有质量增长为核心的营运体系。例如,中集构建了5S战略管控体系,解决“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集团管控难题;中集构建了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成为国家五部委首批内控试点重点企业,得到国家监管机构的肯定;中集在吸收丰田经营生产方式基础上,开创性地构建了“改善永无止境”的精益ONE模式,调动起几万名员工的改善激情,每年的课题和创意提案达30多万条;中集建立的3P人力资源体系,将职位管理、业绩管理与人才管理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才的活力,获得了《商业评论》第六届“管理行动奖”金奖。

在深圳质量大会上,麦伯良在获奖感言中说:“中集,用30多年的时间做了三件事,一件是建立了一套基于追求卓越、持续改善的经营管理机制,来保障一个产品、一个业务、一个企业的质量;第二件是培养了一批坚守商业操守、专业进取职业经理人、工程师与技术工人;第三件是让中集这个品牌得到世界一流市场、一流客户的认可,成为真正有含金量的中国制造。”

转型升级的范例

近年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堪称中国经济新一轮变革的主旋律之一,如何改变过去的不合理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国际发展大势,进而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成为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课题。

中集深知,唯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帮助中集保持竞争优势。作为一家持续创新的企业,从技术创新到业务创新再到管理创新,中集最终形成了自己“创新无限”的核心价值观。中集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改善与创新,通过中集的升级行动,进一步践行了持续改善永无止境的文化理念,让文化不再是口号,而是集团自上而下的企业制度性活动,直到每一位员工的工作习惯。30多年来,中集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带来成本的降低、品质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成就如今的领先者地位。

中集集团技术中心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按照各产业的特点,分别设立了5家研究院,26 家技术分中心。其中,包括了国家能源局授牌的国家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试验)中心。截至目前,中集在集装箱、能源化工、专用车、空港和海洋工程领域参与形成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数116项,累计申请专利3015件,引领行业升级,向产业前沿高端迈进。

通过技术创新,中集引领着集装箱、车辆、能化、海工、空港设备等多个行业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通过业务创新,中集实现了从产品升级到业务升级,再到商业模式升级的三级跨越,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中集创新性的提出并实现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资本”的商业模式,赢得了全球行业巨头24艘超大集装箱船的超级订单。

一直以来,中集集团力求“打破行业周期率”束缚,改变单一业务占比过高的局面;站在中集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大力实施相关业务多元化布局。目前,中集已经形成了制造+服务的产业生态体系,从单一的集装箱业务到集装箱、车辆、能化和海工等“四大”和空港、物流、金融和地产等“四小”的8个多元相关业务,实现了集装箱、车辆、能化、海工、物流服务、空港、金融等产业布局。专家指出,中集近年来转型升级的路径为国内传统企业提供了参考,中集专注于物流和能源装备两大领域,大力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既符合国家层面需求,又发挥了企业自身优势,堪称不多的成功案例。

可被复制的转型标杆

财经作家郑贤玲在《中集,可以复制的世界冠军》一书中写道,这是一家为全球市场提供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的企业集团,主要经营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和化工装备、海洋工程、机场设备等装备的制造与服务。作为世界集装箱行业的领袖企业,公司在收购兼并、资源整合、制造体系建设和集团化管理上积累的经验开始在其他产品上“复制”,并将登机桥和专用车辆也做到了世界第一。

中集立足于深圳,同时也奉献于深圳。中集获得2013年首届深圳工业大奖。中集还获得了世界顶级客户的高度认可与信任,成为多个行业的领头羊。同时,中集也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央视拍摄的《里约宣传片》,中集“梦工厂”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中国国家宣传片案例。该片在18大期间再次播放。

经过30年发展,中集已经建立起了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而这些优势并不希望限定在中集,希望把它们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为深圳企业、深圳质量提供助力。

中集为什么可以复制,需要从它的特性来看,中集所有业务都是竞争性行业而非垄断性行业,中集业务多元化,实行的是集团性架构,并且全球运营,这些与很多企业都有很大的共性。在这些基础的共性上,中集的一系列优势都可以复制,比如:混合所有制、相关多元化战略、全球资源整合、集团管控模式、ONE工具方法等等。

事实上,去年以来,中集业务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以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能化装备、金融、现代物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集团多元化战略的诸多重要组成,并逐步扭转了单一业务占比过高的局面。

评审专家指出,中集集团具有一支远见卓识、具备领导力的领导团队,这个领导团队带领公司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行业的龙头企业。更为可贵的是,中集建立了领先行业的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传统产业提供案例参考。

中集集团副总裁、市长质量奖申报组负责人吴发沛对记者表示,值中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获此奖项令人鼓舞。近年来,中集立足业务、管理升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此次获奖,体现了深圳市政府层面对中集转型成果的认可,对中集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对中集立足深圳、奉献特区充满期望。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编辑:郑则彬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