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堂:挺起脊梁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日期:2014-07-25 08:43
分享:

和顺堂罗湖中心店,店员正为顾客配药。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王雨渤 摄

和顺堂制药厂中,工人正将药材封装。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王雨渤 摄

深圳新闻网坪山讯(记者 吕延涛 沈清华 戴晓蓉)深圳有个和顺堂。

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和社区里,你不时可以看到和顺堂的门店。它就像一个挚友,十年春去冬来,一直陪伴在市民身边。

十年筑梦。从最初的一家不起眼的小药店,到现在的50多家门店连锁经营;从开始时的日资企业中药饮片代理商,到今天的中国“精品中药”引领者,中医药产业最强生力军——和顺堂为我们书写着的是一个中药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光荣与梦想的故事。

如何实现中医药民族产业振兴之梦?十载创业,不断磨砺。和顺堂领军人宋钢用“坚守”二字道出了让梦想成真的“密码”。“几经沉浮,不改初心,和顺堂就是要做振兴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当代堂吉诃德。”

十年来,和顺堂以坚定的信念、现代化的科技、市场化的管理,锻造着中药现代化的脊梁。

上篇:梦想起航

“中国人要做出全世界最好的中药”

信念的种子,在20多年前播下。

1989年,在深圳一家国企工作的宋钢,在日本出差时接触到了日本最大的汉方中药企业——津村(株式会社)。其时,津村的负责人告诉他,津村是世界中药市场最大的生产供应商,不但已拿下本国70%的汉方中药市场,更占据了世界中药市场50%以上份额。而当时,中国出口的中药仅占到世界市场不到5%的份额。

中药源自中国,中药生产大国却是日本。一个日本商人私下说,现在西方人都不叫“中药”了,叫“日本汉方药”。这让宋钢深受刺激。

“中医药几千年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产业和文化,一直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大家理所当然都认为是我们的东西,怎么中药市场就变成了日本人独霸天下?”当天夜里,宋钢彻夜难眠,久久伫立在窗前,苦苦思索答案。

接下来的实地考察中,宋钢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日本津村在深圳组建在华独资企业深圳津村,我去参观了他们的工厂。到那儿一看,我很震惊,原来日本人是用这样的态度与要求做中药的。”

宋钢看到,为了做出品质精、疗效好的汉方药,津村几乎不计成本,将中国原产地出产的上等中药材尽收囊中,收购来的生药材通过最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储存、加工,再运回日本国内制作成药,成为畅销全世界的“日本汉方药”。

差距在哪里?宋钢一下子把准了脉:药品质量!“在中国,中医药一直以‘简、便、验、廉’为特色,走的是草根路线;但日本人生产中药却是另一种思维,引入西方医学的质量管控体系,强调的是对生命的高度尊重,追求的是药的高品质和安全性。”

“日本汉方药其实就是中药,从原料到配方到工艺流程都是中国的,但全世界却在吃日本人做的中药,这种局面一定要改变!”有朝一日中国人要做出全世界最好的中药——从此,这个梦想在宋钢心里萌发。

2004年,机会来了!适逢深圳津村寻找大中华区域的产品销售总代理,宋钢认定这是一次卧薪尝胆、学习并超越的极好机会。于是,他毅然创办深圳市和顺堂医药有限公司,由此开启了他的逐梦之旅。

和顺堂梦想的种子,播撒在深圳这片热土上。

艰难创业,矢志不渝

和顺堂创办之初,正值中国中医药陷入低谷之际。“中医伪科学论”、“中医消亡论”等很是热闹,几千年的国医精粹似乎越来越不被接受。而其中最饱受诟病的,是中药的质量安全问题。用硫磺熏蒸使草药防腐,用色素染色提升成色以次充好,霉变药材晒干当好药卖……一再曝光的质量问题让不少消费者闻中药色变。

不过,这种情况反而坚定了宋钢的决心。当朋友劝他“这行不好干”的时候,他回答:“正是因为缺乏高质量的中药,才导致了这一结果,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重大的机遇,我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

2005年初,和顺堂在深圳香榭里社区开设首家精品中医药馆。刚起步的两三年,被宋钢称为“最艰难的岁月”。人们对中医药的怀疑、对价格高的精品中药的抵触,让和顺堂步履维艰。

“那时候没有人看好我们做的事。”宋钢回忆。和顺堂香榭里店开张后门庭冷落,初期平均每天人流量不到3个人,营业额不到500元。“但我也豁出去了,每天守在药店亲自督阵,向顾客推介中药,与店员一起吃盒饭。”宋钢说自己当时很像个“导游”,见到每一个人都恨不得拉到和顺堂看病,推销精品中药。但尽管这样努力,公司仍连续几年亏损,“有谁会相信和顺堂第一年一共才卖了2吨药?”有人调侃他:“出师未捷身先死”。

除了嘲讽,更多的是冷言冷语。因为与日资企业合作,和顺堂一度被有些舆论认为是“卖洋中药”、“引狼入室”,“毁掉民族产业”等等。和顺堂一时陷于舆论漩涡之中。

另一方面,日本津村也察觉了和顺堂的“野心”,知道宋钢在合作中同时也在“偷师学艺”。 5年的合作协议仅仅过了一年,津村就单方提出以高额赔偿来解除合同。经过宋钢艰难的据理力争,虽然协议得以延续,但此后的合作中,和顺堂一直“受压”,饮片品种、药品价格、进药数量等,都是日方说了算。“我们没有任何话语权。”宋钢至今仍然感到有些委屈。

说到“偷师”效果,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场面。就在与和顺堂合约期满后不久,日本津村老板飞来深圳,亲自邀请宋钢吃饭。而在此前的5年合作期间,宋钢从未见过这位大boss一面。那天,在位于华润万象城顶楼的宴会厅里,12位日本高管一同向宋钢敬酒。昔日的小小“代理商”马上就要变成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津村高层集体向这位有胆有识的中国“学生”表达敬意。

就这样,和顺堂一方面求教于日本津村,苦研精品中药之术;一方面始终坚持高品质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就认准了这条路,一直咬牙坚守,相信坚守品质一定会赢来口碑,赢得市场,相信这条振兴中医药的路是对的。”

和顺堂在深圳,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中篇:筑梦之路

“名厂”投产,和顺堂可以复制

2011年,对于和顺堂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年。刚刚结束与日本津村的合作,和顺堂自己的精品中药生产基地便落成投产。

从此,中国人也能自己生产世界最好的中药饮片了!生产基地投入使用,和顺堂如虎添翼,“名药、名医、名店”+“名厂”,“3+1”中“1”的到位,标志着和顺堂全产业链的闭合成型,也标志着中国中医药“和顺堂模式”的诞生。而且“3+1”中的每一个要素,全部掌控在和顺堂手里。

和顺堂精品中药生产基地是宋钢倾注多年心血的得意之作,也被他称为“和顺堂模式”的“脊梁”。如今的宋钢,像创业初期喜欢带人去看他的药店那样,总爱领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去参观他的药厂。这是一个能够让人们兴奋、骄傲、感动的地方。

在基地的一楼,记者来到被员工们称为“超级大冰箱”的现代化仓库,这样规格的仓库即使在很多国外大药厂也不多见。“天然中草药的储存特别重要,保管不好就会霉变、虫蛀、甚至腐烂变质。为了保持药材质量,和顺堂斥资千万建造了7500平方米的恒温恒湿仓库。仓库的构造原理与电冰箱一样,一年365天,温度恒定在15摄氏度,这是所有蛀虫的冬眠温度,在这个温度下,虫与虫卵不能繁殖;湿度恒定在60%,这个湿度保证中药材不会发霉变质。”公司生产部部长李烨告诉记者,这个仓库一年的电费就要100多万。“但这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在珠三角地区恒温恒湿是制作精品中药的必要保证。”

基地内建了一个1200多平方米、超高配置的和顺本草检测中心,《中国药典》中要求的水分、灰分、浸出物、成分含量、精油、显微鉴定等指标,均可自行检测,并能坚持批批检测。以检测中心为依托,依照《中国药典》、广东省有关中药技术规范,参照日本药局方、香港港标等标准,和顺堂正在探索建立中国第一个精品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体系。

“和顺堂成功建厂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保障了中药饮片的品质和货源供应,突破了几千年来由于受制药能力限制,优秀中医馆即使成功,也难以做大、难以复制的问题。”这是业内对和顺堂致力于打造“名厂”的深刻认识。

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在视察和顺堂后高度评价:“生产精品中药饮片的和顺堂打造了一个民族中药饮片品牌,这是对中国中医药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和顺堂的目标一直就是要做中国最大的连锁国医药馆服务企业,包括中医诊疗和中药生产的所有环节,让中医药诊疗回归到最初的集坐堂、抓药于一体的传统模式,同时又有创新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是新瓶装老酒,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现代纯中药诊疗平台。这个目标可以说已经初步实现。”宋钢说。

坚守品质,迎来中医药产业新曙光

和顺堂副总裁林蔚告诉记者这样一个现象:每月8日是和顺堂的会员日,这天到店里买药,可以享受价格优惠。近几年来,会员日成了和顺堂每月营业额最高的一天,销售额比平日高出2-3倍,有的市民甚至借机多买一些存起来备用。“这说明,消费者对我们的精品中药是很认可的。有同行很羡慕地跟我说:‘见过囤米囤油的,这囤药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专注精品中药是和顺堂的核心发展理念。如今,精品中药已经成为和顺堂的代名词。何谓精品中药?宋钢的解释是:道地、安全、有效、稳定。

和顺堂对于质量的要求具体到每个细节。“比如采购。药材好不好,采购很重要。每一种药材都有原产地,要做道地的中药,就必须控制来源。”负责采购的业务部总监文琪珺向记者介绍,“比如淮山,原产地在河南焦作,那里自古就出产全中国最优质的淮山品种。现在,虽然有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广东和其他地方也能种植淮山了,但跟道地品种相比,药效相差很远。和顺堂的淮山全部来自河南焦作,只选上等淮山,而且每年根据其生长习性确定最佳采收时间。为了防止药农用硫磺熏制来‘保存’药材,我们每年一次性采购18个月的用药量,将新鲜的中药材统一运回深圳加工、储存。”

和顺堂制药的每个包装袋,都印有清晰的溯源条码。在中国中医药行业,和顺堂首创了一套精品中药终端条码溯源系统,每一味药都能从头到尾追溯其生产制作每个环节。李烨解释:“溯源信息从查询基源、产地确认、采购加工管理、储藏运输,到饮片生产、库房保存、成品检测、条码录入直至成品输出,贯穿每一个环节。”这样,药品的每一个质量细节都受到了严格控制。

真金不怕火炼。2013年10月,东莞食药所的一次药品质量抽查,让业内对和顺堂精品中药的品质更增敬意。“根据国标,中药材及饮片中亚硫酸盐残留量不得超过150毫克/公斤,山药、牛膝等10种中药材及其饮片中,亚硫酸盐残留量不得超过400毫克/公斤。而我们抽查的党参和山药的二氧化硫残留量分别为13毫克/公斤和42毫克/公斤,大大低于国标上限值,被认定为市面上难得一见的无硫产品。”林蔚告诉记者。

说到“和顺堂模式”,宋钢认为:“若论单打独斗,和顺堂的‘四名’在各自领域或许都不是最强的,但这‘3+1’整合在一起,我们就是航空母舰。有人问,和顺堂和‘同仁堂’、‘陈李济’这些中医药传统品牌的区别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和顺堂形成了从种植、采购、生产、检测、仓储、运输、调配、中医药诊疗到销售终端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厂出名药、名药配名医、名医驻名店’的经营模式。‘名药’是和顺堂的核心和根本,‘名医’是和顺堂‘3+1’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店’是‘名医’、‘名药’的载体,‘名厂’是‘名药’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市场化方式,确保和顺堂能够向顾客提供优质的精品中药饮片和纯中医诊疗服务,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核心竞争力和旺盛生命力。”

本着对传统中医药的敬畏之心,本着对质量的不懈追求,和顺堂品牌迅速被许多人认同,在珠三角多个城市生根发芽。“和顺堂能够如此快速地发展,除了自身努力,更因遇上了好时机,选对了深圳这个能够‘无中生有’的创业基地。”宋钢说,“和顺堂的成长腾飞恰逢深圳医改东风渐起之时。深圳在全国率先破冰首开中医馆管理模式;采取同时注册中药药店和中医诊所‘双牌照’的方式恢复中医坐堂;《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实施,中医馆开店距离限制等规定被打破……深圳这些好的创新政策和机遇都被和顺堂遇上了,和顺堂只是抓住了机遇。”

据了解,现在,和顺堂已在深圳、广州、东莞、惠州及香港等地开设连锁国医药馆50家,在广东部分公立医院里开设精品中药房29家,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连锁中医医疗机构。

如今,和顺堂国医药馆的“和大夫”中医团队超过240人,其中不乏张崇泉、姜建国等国家级名老中医。他们为患者提供把脉问诊、针灸推拿等纯中医中药诊疗服务,深受患者欢迎。据统计,和顺堂在没有进入政府公费医保序列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走市场化路子,目前自费患者日均门诊量已达2000人次以上;2013年,和顺堂精品药房与国医药馆两大销售终端的自费患者处方数已经超过60万张。

下篇:美梦成真

以精品中医药惠及百姓

在和顺堂罗湖店,记者看到,清晨8点,店员们都会在开门前到达店里,打扫卫生,备好报纸,烧好茶水……为顾客的到来做好充足准备。“工作琐碎,但却很有意义。和顺堂有好医生,有好药,同时也有好的服务。”店长肖国卫告诉记者,“我们每个店员都在努力为患者创造最舒适的就医环境。有时候人多,患者排队要等半个多小时,搬张椅子让他坐下,为他递杯水,帮他去排号,这些小事会让患者更舒心。”

“在和顺堂看病真的很不一样。”家住布吉的患者闫先生患胃溃疡小半年了,之前在几个大医院看病收效都不大,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了和顺堂罗湖店的名老中医聂梦伦。“聂医生看病很细致,每次接诊都要给我看上20多分钟。店里的环境和服务也好,店员很热情;同时中药质量好,一副药我每天煎三道,药汁都还很浓。”在和顺堂看病一个多月后,闫先生经常呕吐的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感觉好了很多。医生说再调养一个月就会好了。”闫先生挺高兴。

据了解,像罗湖店这样,和顺堂在珠三角地区开设的连锁国医药馆,全部“扎根”于高居住密度社区,为居民提供近在家门口的优质便捷服务。

“和顺堂的出现既缓解了当前政府公办医疗资源短缺、群众看病难等问题,同时也为普通社区居民就近看名老中医、抓精品中药,享受高品质的中医药服务提供了方便,满足了患者多元化的诊疗需求。”对于作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和顺堂对当前医改探索的意义,深圳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如此评价。

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份调研报告认为:“和顺堂的直营连锁,比单个中医坐堂诊所更能控制医疗服务品质,比公立中医机构更加深入社区、覆盖面更广。当前,深圳中医资源十分紧缺,名老中医资源不足,和顺堂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全国各地退休或有二十年以上临床经验的老中医,形成了一支较高水平的纯中医诊疗服务队伍。”

和顺堂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患者前来求诊,有时诊号甚至安排不过来。然而,就在病人应接不暇的情况下,和顺堂与弘法寺联合创办的“和顺堂慈善中医诊所”,数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提供20个免费门诊号,为深圳户籍的低保人员、低收入困难家庭施医赠药,提供免费医疗。“中国的医者自古讲悬壶济世,看到弱者不予施救不是医者之心。每天20个免费号,四年多免费医治了2万多名患者。也许和顺堂做的只是点滴慈善,但也希望有助于患者、回馈社会。”宋钢说。

“过河卒”进军香港市场

和顺堂的名气传开,渐渐地,不少香港人也专程来看病。“你有这么多香港患者,为什么不去香港开店呢?”很多人建议。事实上,这个“过河”的计划,早已在宋钢心里酝酿。

今年6月起,和顺堂的广告开始在香港的各大媒体、地铁站台上频频出现,“过河卒”擂响了战鼓。第一期投资2000万港元;请来香港创新科技署前署长王锡基担任香港“和顺堂国际”CEO;以创新的中央尚药房为轴点,集中抓药、煎药、配送的方式,首开的金钟、太古汇城、中环和跑马地四家诊所,全部位于地铁沿线的繁华地带;和顺堂作为全国第一家以连锁中医馆方式“走出去”、服务全球的“过河卒”的强势登陆,给中医药行业带来了不小震动。

7月,和顺堂在港首家推出手机APP中医药诊疗服务——即在手机上安装使用“和顺堂APP”,患者可轻松享受预约、问诊、开药、煎药以及按病人指定时间送药到地铁沿线分店等一条龙服务。有香港媒体评价,这一创新服务将很大程度上挑战香港传统的中医药诊疗模式。“和顺堂希望为港人提供更多元的健康服务,同时更希望未来以香港作为国际窗口和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中国的精品中医药。”宋钢这样描绘他的“香港攻略”。

借力香港,和顺堂正在编织更大的梦想。业内人士相信,和顺堂的出击有助于打破“洋中药”一统国际市场的局面。“和顺堂选择了一条很难走的路,需要付出艰辛的路子,可是这条路子能走长、走远、走好。和顺堂的理念、文化、思想铸就了这条路子的成功基础。”深圳市老领导厉有为这样评价,“在这家企业身上,有着深圳人敢冲敢闯的气质。”

编辑:郑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