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30年收藏客家文物两千
来源:坪山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3-07-25 11:24
分享:

深圳新闻网坪山讯(记者 张凡 通讯员 肖海强 文/图)夏日的一天,天空中飘落着小雨,给酷暑中的人们带来了一抹清凉。踏着轻快的脚步,穿过大万世居充满历史沧桑的围墙,沿着布满青苔的石板小径,记者走进一排整齐的低矮平房,“梁小玲客家民俗收藏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梁小玲客家民俗收藏馆位于坪山街道大万世居围屋内,是广东省内唯一的私人客家文物收藏馆。跨越30多年的收藏,拥有17个馆藏室,收藏客家民俗及历史文物2000余件,藏品属国家二级文物的共10件。该馆是目前国内藏品最多、种类最广的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藏品主要分为五大类:1.唐、宋、元、明、清、民国各时期的岭南民窑瓷器;2.明、清、民国大件小件金漆浮雕精品木雕;3.铜器;4.反映客家文化生活的历代字画;5.反映客家生活习俗的特色文物和客家先民遗物等。

广东省文物专家评价,梁小玲客家民俗收藏品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和历史,是反映客家人文历史变迁的“活化石”,是岭南人值得骄傲的一朵奇葩。

为了心中的那个梦

2008年5月14日,梁小玲客家民俗收藏馆在大万世居挂牌成立。馆长梁小玲,广东梅州人,年过花甲之年,一口浓浓的客家乡音,是一位慈祥和善的客家女。梁小玲退休前是梅州市桃尧镇党校校长,2005年提前退休后一心一意研究收藏客家民俗文化。

记者问道:为什么会如此痴迷走上收藏路?而且一走就是30多年呢?

梁小玲深深地思索了一番,坚定地说:为了心中的那个梦。

为了心中的那个梦,为了自己朴素的信念,为了客家文化的传承坚守,她走遍大江南北,30多年如一日,历经辛劳,无怨无悔。

梁小玲客家民俗收藏馆通过大量的文物及相关的图片、文字,梳理和记录了客家漫长的迁徙历史,记录了客家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汉族文化以及五彩缤纷的客家风情,感受客家人工作生活中的发展和变化,弘扬了五千年华夏文明,同时还满足了客家人寻根问祖、寻根寻源的情感,还将唤醒客家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中国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家人支持是最大动力

梁小玲的丈夫是一位印尼侨商,为人憨厚老实。在梁小玲丈夫的传统思想里,把辛苦赚来的积蓄存在银行,等到年龄大了,就可以利用这笔钱养老。

“我老公一开始不支持我收藏客家文物,甚至反对。”讲起这段经历,梁小玲笑容里有甜亦有苦。梁小玲记得,开始只要买到自己心仪的收藏品,心里非常兴奋,但是刚一踏进家门,丈夫的脸色非常难看,甚至会骂人。

“小玲,叫你不要买,你就偏偏买,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啊,这些都是垃圾,不如把这些破东西都扔到外面去,或者我把它们摔掉,放火烧掉。”

听到丈夫的狠话,梁小玲曾经多次哀求丈夫收留这些藏品,委屈的泪水一次次布满脸上。丈夫看到妻子如此热爱客家文化,对客家文物的收藏热情这么高,慢慢地也不反对梁小玲收藏了,而且开始对梁小玲的藏品会品头论足一番。

“收藏馆现在只有三个人在管理,我,我丈夫,还有我儿子,丈夫每天都会来帮忙打扫卫生,整理摆放收藏品,儿子则负责收藏馆的日常事务。没有家人的大力支持,肯定没有今天的收藏馆,我很感激家人对我的长期支持。”梁小玲说到动情之处,忍不住红了眼眶。

东拼西凑借钱买古董

1979年9月,27岁的梁小玲从桃尧坐车到梅州城区,经过福建上杭、连城,再转车到了福建宁化一个叫店上的地方。宁化是客家人聚居之地,附近不少人家有祖上传下的坛盒碗碟,更有一户丘姓的人家,收藏着清朝年间的铜骆驼、铜观音。

梁小玲在宁化待了10天,天天跑到邻近的乡镇寻宝看宝。那段时间,宁化客家乡亲无人不知晓这位专门来寻宝的“梅州阿姨”。她看了文物后,总是慨叹不已,希望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物都收集起来,让大家都来欣赏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此次宁化之行,既有收获,亦有遗憾。收获的是,她倾其所有,收回了几只盆罐,遗憾的是,那铜观音、铜骆驼,人家说什么也不肯卖。

为了这对铜骆驼、铜观音,梁小玲年年写信给丘家,多次来到丘家。每次提起这件事情,梁小玲总是感触良多,她说: “这对骆驼我花了4年时间才收藏到,费尽口舌说服丘家人,收购它是用来展览的,而不是拿来做生意赚钱。如果把它展示给大家,那么每个人都能够欣赏到它的价值。”

也许是梁小玲的真诚与执著感动了丘家,丘家终于答应以4000元价格将它们卖给这位“梅州阿姨”。梁小玲连夜带上东拼西凑而来的300元来到宁化,交了订金,签下合同,让丘家先替自己保管这对铜骆驼、铜观音,日后攒够了钱再回来取。

梁小玲介绍说:“那个时候没有钱,经常收了这件收不了那件,常常要跟朋友借钱。300、500元都好,借了钱马上到外地去买(文物)。为了购买更多的收藏品,我会先交5块、10块定金。等到期后,我再去把东西赎回来。用这个方法,我才能收藏到现在这么多好东西。”

在很多人看来,古董不能当饭吃,当被盖,就为这对破铜烂铁欠近4000元的债,究竟值不值得?虽然梁小玲当时全部身家也抵不过4000元,但是她觉得还是十分值得。

每件收藏品都是心头好

只有初中文化的梁小玲,经常会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认真地为每件客家文物配写解说词,整理分类,并请专家鉴别年代。但是全部文物有2000多件,配齐这些资料确实不是容易的事。

说起这些收藏品,梁小玲自豪地对记者说:“这里的每一件收藏品都是自己的心头好。”

收藏品之一:清代的云龙纹屏风

梁小玲特别为记者介绍了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清代的云龙纹屏风。梁小玲告诉记者,这件清代的云龙纹屏风藏品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属于国家二级文物。

清代云龙纹屏风,尺寸为151×44.1×3.2米,最大的特色是立体浮雕。由五屏组成,正面雕海水云龙纹,背面雕云蝠纹,有“福从天降”的寓意。屏风半夏呈莲瓣纹长座,从座至屏心以及屏帽,纹饰雕刻细致婉转遒劲,留有十分浓厚的清代雕刻艺术遗风,是大型家具木雕中的佳作。

梁小玲告诉记者,2005年,一位收藏家曾经出价10万元,再加上梅州市区最繁荣地段的一套200平方米房子,希望交换这件清代云龙纹屏风。但是梁小玲拒绝了。

“当时太笨了,没有想到钱。如果当时答应交换,我们现在就生活无忧了。”梁小玲打趣道。这件清代云龙纹屏风价值岂止万金?在梁小玲的眼中它就是无价的。

收藏品之二:客家金漆四栏雕花床

客家四栏雕花古板床,出自民国时期,由杉木制作而成,这件文物最大的特征是采用镂空木雕工艺,髹漆贴金箔。这种镂空雕花工艺具有岭南特色,髹漆贴金箔,四栏鼓板,横眉,床楣均为浅浮雕。文纹中雕刻有八仙,月公、月婆,鹿鹤同春,双狮子等吉祥物,十八相送,五子登科,梅兰菊饰,庭戏教子等图案,充分体现岭南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祈祷。

据梁小玲回忆,这是她以500块银元从一位80多岁老人手中买下的,这张雕花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这种客家四层雕花古板床文物,据传目前全球仅存两件,但另外一件已不知所终,无从考究了。”

收藏品之三:郭子仪拜寿图

梁小玲介绍,这一幅做工精致的藏品叫郭子仪拜寿图,出自清朝末期,面积为260×168cm,藏品保存完好,精美,由著名的潮州刺绣纯手工制作而成。这幅藏品具有浓浓的南粤特色,旧时在广东家庭,每逢60~90岁的男人做寿,儿孙必为他们宴请亲朋好友到家中祝寿。藏品的幅心绣“福、禄、寿”三星,边周绣五瑞呈祥图,整幅藏品以大红色为主调,意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有生之年的愿望

记者问她:“您今年62岁了,以后将怎么处理这些文物呢?”

梁小玲告诉记者,“有生之年最大、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场馆,给2000多件文物一个安稳的家,把客家文化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据了解,梁小玲客家民俗收藏馆2006年就已经落户大万世居,梁小玲与当时的坪山街道办签订了5年合同。2011年合同到期之后,至今没有续签。在新区领导及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近三个月收藏馆对馆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和提升。虽然馆场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因场地受限制,文物展示过于密集,大部分文物不能展示,只能束之高阁。很多文物也因为没有得到专业的保养维护,现在出现了发霉、虫蛀状况。

看到梁小玲馆长辛辛苦苦耗尽30余年的精力收藏而来的文物现在境况尴尬,记者感到心情沉重,在此强烈呼吁社会各界能够各尽所能切实帮助梁小玲保护好这2000多件文物,让它们能够带着使命把客家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梁小玲痴迷收藏客家民俗文物,乐此不疲。梁小玲的坚持再一次让我们领悟到了收藏需要精神上的支撑,坚持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力量。

编辑:郑则彬